【摘要】運算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在修訂過后增加的十個核心概念之一,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更是應用廣泛.小學數學中計算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對于學生來說,計算既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容易失誤的部分.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運用計算是數學教師的必修課.
【關鍵詞】計算;扎實;核心素養
計算是小學數學的重點之一,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而運算能力也是《數學課程標準》在修訂過后增加的十個核心概念之一,可見其重要性.計算的教學不能灌輸,老師只能教孩子方法,如同給學生們一把鑰匙,如何打開寶庫,便要靠學生們自己去發現和實踐,通過自己的內化,不斷提升運算能力.這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老師合理有效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事半功倍.
一、教學注重實效
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那么,教師的教是打下基礎的重要環節.所以,在教的過程中,必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和符號意識,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因此,改變計算教學模式也是迫在眉睫的.
(一)新知講“理”
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新的運算時,理解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計算方法,并且理解這種運算的算理,都非常重要,這是學好計算的前提.比如,二年級上冊,剛開始接觸乘法的時候,學生們多數無法理解,甚至不知道乘法是做什么的,在教學時,以加法為餌,讓學生們知道幾乘幾就是幾個幾相加的和,如2×3,就是2個3相加的和,即3+3;也可以表示3個2相加的和,即2+2+2.為了計算更加快速才產生了乘法,這樣學生們從已有的經驗中找到建立了新運算的模型,幫助學生們理解了算理.
(二)舊知重“聯”
都知道,計算知識有一定的遷移性和延續性,比如乘法,二年級上冊第一次接觸乘法,學習了乘法口訣;三年級上冊便在這基礎上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這時便需要用到乘法的筆算;三年級下冊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又提高了難度;而四年級下冊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又在之前的基礎上有了提升.這一個層層遞進、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知識體系不斷擴充的過程.既然有聯系,那么就有相同點,就有類似的方法,因此,學生就有一定的經驗.比如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學生有了很多的乘法筆算的經驗,便可以讓學生發揮主人翁意識,自主探究.
二、練習注重策略
(一)堅持
學生們理解了算理,學會計算方法還是不夠的,計算難在運用.學生們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計算問題,并不是學生不會,而是并沒有意識到正確的方法或常說的“粗心”.這就需要持久的練習,從練習中不斷內化,讓計算變成習慣.當然,題海戰是不妥的,練習量太大,會讓學生倦怠,甚至產生厭煩.因此,練習必須堅持,而且有度,每天保證4至6題,由簡單到復雜,既能夠讓學生練,還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變化
如果每天練習一成不變,也會讓學生漸漸倦怠,因此,變化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根據學習的內容,不斷改變練習題型:口算、列豎式計算、混合運算、簡便計算、解方程等交替出現;不同的運算:加、減、乘、除反復出現;不同的數:整數、小數、分數逐步加入.總之,練習不能單調,也要講原則:一要先練習新知,并進行一階段的鞏固,慢慢穿插舊知;二是難度從簡單到難,有難有易,保證優生不覺得太簡單,后進生也能完成一部分.
(三)自主
老師出題既無新意又減少了優生提高的程度,但是,小組出題就不同了.這種作業模式不僅讓教師耳目一新,也讓學生們特別興奮.這樣,學生成了作業的主人,還能讓全班一起完成自己出的題,特別有成就感;教師可以更加輕松,學生們主動布置作業,教師操的心就少了.學生的出題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過不斷的訓練,逐步提升,慢慢地已經遠遠超出了教師的想象.通過一次次的鍛煉,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無窮的火花,運算能力也是突飛猛進.
三、總結注重發現
當然,有了練習和鞏固,也要給學生們進行一些總結.讓學生嘗試自己總結出一些規律:在計算中你發現過什么,并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在發現中總結,讓計算變得更簡單.
比如,學習9加幾的時候,就可讓學生發現9加幾的特點,個位上比原來會少1并且十位能夠進1,并引導學生總結出:加9的這一位比原來少1,前一位進1.這是比較簡單的,再如一個數乘11的簡便運算,在我的鼓勵下,就有學生寫下了《11×幾怎么算》的小論文,并發表在報刊上,讓她欣喜萬分.
這樣的積累,讓學生如獲珍寶,看到特殊的數,便立刻從自己腦中找到對應的辦法,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和歸納,也能讓學生的計算事半功倍.
在這樣的堅持下,學生們已經不怕計算,并且愛上了計算,我也看到了學生們的進步,他們運算能力的提升,讓我感到非常欣慰.而良好的運算能力更是學生今后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所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也將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數學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凌琦文.數學自主學習的實踐與嘗試[J].新課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