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紅
摘 要: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是重難點內容,一直困擾著教育者和學習者。信息時代下,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可視可聽的教學資源,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突破教學重難點。如何才能將古詩詞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起來,是現階段語文教師應當深入研究的問題,也是本文闡述的重點。
關鍵詞:中學;語文;古詩詞;信息技術
前言:在倡導教育現代化的背景下,很多現代化的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被運用到教育領域,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將信息技術合理地運用到古詩詞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動靜結合、音形兼備、圖文并茂的可視化、可聽化教學情境,從而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增強古詩詞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實效性[1]。
一、利用信息技術播放音樂,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韻美
古詩詞富含音韻美,但是這一點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往往被教師忽視。信息時代下,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改善這一局面,通過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音樂,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朗誦。這種配樂朗誦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喚醒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的音韻美[2]。很多古詩詞起源于民歌,對聲律音韻十分講究,與聲音、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3]。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古詩詞的語言特色、藝術風格、思想情感、詩詞內容選擇符合其色彩、節奏、情感基調的樂曲,然后讓學生誦讀,使學生獲得愉悅且強烈的藝術享受,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審美體驗和情感熏陶,從而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體驗到作者藏于詩詞字里行間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分析《關雎》《蒹葭》等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配上古箏音樂,營造出一種古風氣息。然后讓學生在這種悠揚婉轉、輕盈舒緩的旋律中進行古詩詞朗誦。這樣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意,并且體悟詩情。這種配樂式朗誦是一種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方式,集語言、音樂、文學等于一體,余音繞梁、優美動人的樂曲配上富有感染力、抑揚頓挫的的樂曲,既可以起到氛圍渲染作用,又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共鳴,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使課堂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圖片,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意境美也是古詩詞的特點之一。語文核心素養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古詩詞鑒賞教學,而鑒賞古詩詞的意境美就是鑒賞教學中最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說,古詩詞的意境是作者生活圖景、思想情感、美學追求、藝術修養、審美體驗等多種要素的綜合,所以要想深入感悟意境,必須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而具有形象、直觀特點的信息技術,對于學生聯想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現代學生所生活的時代與古詩詞作者所在的年代相差久遠,所以學生很難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也難以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為了改善這一局面,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圖片展示,引導學生感悟意境,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的詩情畫意。例如,在講解《使至塞上》《泊秦淮》《夜雨寄北》等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可感、直觀生動的畫面,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三、利用信息技術再現影視,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文化美
很多的古詩詞都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創作而成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鑒賞古詩詞,深刻體會古詩詞的內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相應的歷史影視,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環境之中,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藏于字里行間的情感。例如,在講解《赤壁》《木蘭詩》等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應的影視片段,如赤壁之戰、花木蘭替父從軍等。讓學生聯系這些影視進行古詩詞的解讀,這樣,學生將會獲得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很多以“中國古詩詞”為主題的綜藝節目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如上海東方衛視的《詩書中華》,陜西衛視的《唐詩風云會》,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以及《中國詩詞大會》等,這些傳統文化類的綜藝節目也是教師用來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重要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這些影視資源引入到課堂上,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領略古詩詞的文化沒、內涵美。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手段,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將古詩詞以動畫、視頻、圖像、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文本形式呈現出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上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這對古詩詞教學效果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值得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去嘗試和實踐。
參考文獻
[1]白麗娜.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3(20):127.
[2]趙瑞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26):126.
[3]王艷梅.詩媒相攜無窮趣,賞的古詩別樣美——論初中語文古詩教學與多媒體的實踐結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