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波
2019年5月20日至2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組織專家對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進行考察評估。其間,與會專家認為大沙河濕地公園檔案管理制度健全、分類科學、保護有效、管理精致,在翔實規范的檔案資料支撐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順利通過專家評估。
一、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基本情況
豐縣物阜民豐,自古即有“豐沛收,養九州”美譽,宋末金初黃河南遷會泗侵汴奪淮,明清時期黃河在豐縣境內頻繁決口,黃水泛濫,淤積河道,紊亂水系。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改道北徙后,留下了“風起三尺沙、黃土埋莊稼”“只長茅草不長糧”的黃河故道荒灘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帶領當地干群挖溝排堿、植樹壓沙,黃河故道區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3年,豐縣縣委、縣政府搶抓徐州市新一輪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機遇,依據科學翔實的歷史檔案文獻資料,從保護黃河故道、大沙河水源地,改善人居環境的角度出發,實施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經過四年多的試點建設,原生態濕地得以保護,退化河流濕地得以科學修復,濕地管理得以進一步加強,黃河故道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昔日“沙窩窩(荒沙窩)”“堿片片(鹽堿地)”“白茫茫(茅草)”被今天的“梨花香如雪、蓮葉何其恬”代替,昔日“風沙窩”破繭成蝶,變成黃河故道流域璀璨的明珠,建成了以“十里明大堤、百里大沙河、千頃荷花漾、萬畝梨樹園”為主題的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全國退化河流濕地修復的典范,吸引了被列入世界自然聯盟瀕危物種紅色目錄的青頭潛鴨等大批候鳥在此越冬。
二、檔案工作助力創建國家濕地公園舉措
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工程創建之初,相關檔案建設工作即同步啟動。建立健全濕地公園檔案管理制度,細化檔案管理和科學運用,高標準編制總體規劃,全面落實濕地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舉措,科學修復退化濕地,實現了濕地建設、管理、保護和濕地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的高度協同,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試點驗收,扎實有效的檔案工作功在當中,功不可沒。
(一)檔案為科學編制總規、合理布局濕地分區提供參考
由于歷史、自然和人為原因,黃河故道豐縣上游段已基本淤平,河道流向成謎,河床、水深等發生巨大變化,僅憑現場踏勘和基礎測繪很難還原濕地原貌。濕地規劃和建設無從下手、無處落筆,再現大美濕地工作陷入困境。
此時豐縣檔案局主動請纓,提供明版、清版《豐縣志》以及《豐縣水利志》《豐縣大沙河地形圖》等歷史檔案資料,打開了規劃編制者的思路。縣委、縣政府責成建設單位依據館藏檔案信息,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精準把脈,從黃河故道、大沙河歷史縱向發展和江蘇省退化河流濕地修復橫向比較,高水準編制《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
該規劃將現狀河流保護較好的大沙河上游和大沙河闞樓閘至省道254區域列入生態保育區,開展保護、監測、科學研究等保護管理活動;大沙河闞樓閘至滾水壩段灘面被人工魚塘、藕塘和耕地擠占,灘面、堤防破壞嚴重,防洪抗汛壓力巨大,河道僅寬30余米,區域實施“退田還林”“退耕還濕”“退漁還湖”工程,科學開展培育和恢復濕地活動;現有人工藕塘規劃為合理利用區,地勢高處建設梨花島,低處改成荷花塘,提升觀賞價值,適度開展生態展示;對現存明大堤遺址加強保護,新建故黃河宣教館,開展濕地科普教育活動;在大沙河路、黃河故道路交匯處新建客服中心、集散廣場和生態停車場,開展管理、接待和服務活動。以檔案史料為參考編制的《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為濕地的建設、管理和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檔案為保護和還原黃河故道野生植被提供依據
檉柳,如今濕地公園的“網紅”花木,正是賴于檔案史料的權威記錄才得以重為人知的典型野生樹種。檉柳喜生于河流沖積平原,海濱、灘頭、潮濕鹽堿地和沙荒地,隨著土方開挖,從黃河上游沖刷而來的野生檉柳重新煥發新生,在黃河故道沿岸遍地生根發芽。因檉柳的枝葉形態與柏樹略似,在綠化養護中往往被工人當作雜木清理。
作為濕地管理者和檔案工作負責人,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筆者查閱史料發現:檉在《詩經》之中已作為植物名稱出現。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編撰的《江蘇植物志》記載江蘇(北部)有野生檉柳分布,檉柳能耐高溫和嚴寒、耐干又耐水濕,抗風又耐堿土,且枝條細柔,姿態婆娑,開花如紅蓼,頗為美觀。綜上記錄,經專家比對認證,最終確定這一古老野生樹種,使其在豐縣大沙河大放異彩。
(三)檔案規范管理助力創建國家濕地公園
對于機關事業單位,檔案是單位各項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或載體的歷史記錄,是對各項工作的查考憑據,是再現歷史面貌的原始文獻,科學規范的檔案管理,是衡量一個單位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之初,資料較少,都是雜亂堆放在一起,要找哪方面的資料就直接翻找,隨著規劃、建設、保護工作開展,各項資料逐步增多,查找資料,尤其是已存放一定時間的資料十分困難。
此時,豐縣檔案局的負責同志和工作人員到大沙河濕地檢查指導工作,建設方提出了檔案管理的困惑。豐縣檔案局當即決定幫助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建設檔案室,并派專人跟蹤服務。根據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實際需要,細化了檔案分類,建立了檔案目錄,啟動了檔案管理系統建設,檔案管理逐步規范有序起來,這為后期查閱資料提供了便利。

如今,檔案管理工作已是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了專門的檔案室,形成了文書、科技、財務、聲像等7個一級類15個二級類的檔案分類,館藏紙質檔案683卷,電子檔案890件12658個,規范的檔案管理有力地助推了工程建設,提高了濕地管理、保護的工作質量與效率,并在最后的驗收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充分發掘用活檔案文化元素,打造濕地宣教品牌
濕地公園始終秉承“有檔可查,有史可據”的建設理念,用心打造濕地景觀,賦予其歷史內涵,于無聲處盡顯人文魅力。停車場栽植的778棵銀杏,象征黃河侵泗奪淮流經徐州的年限,管理服務區中心的龍門中舉廣場則以“潘公治河”為主題,用以緬懷明朝治黃功臣潘季馴,現存的濕地公園600余米明大堤正是由其加筑,游客服務中心外觀形象創意即源于明大堤遺址。沿途凡樹影婆娑、水鳥翔集處均豎有其物種檔案科普名牌。
濕地公園始終把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的保護和參與意識作為濕地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來完成。為彰顯地方特色文化,傳頌治河文化和大沙河精神,濕地公園建設了以蘇北民居為典型特征的、以黃河故道文化為主線的濕地館。濕地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由四個展廳構成,利用檔案文圖、實物標本等,借助科技手段,再現黃河故道流域歷史、人文景觀,展示大美河流濕地。同時,結合“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重要時間節點,印發濕地保護宣傳手冊,通過游客體驗、學校共建、官網及各種媒介宣傳,組織社區民眾、學生以及志愿者社會實踐等多種宣教活動,提高公眾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如今,濕地公園不僅是知名的科普宣教基地,更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旅游勝地。
三、項目建設與檔案建設“共建雙贏”啟示
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和檔案建設對于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來講均是新鮮事物,在短短四年多的建設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倚助,共建雙贏,為檔案管理者帶來新的啟示。
一是提前介入,主動作為,發揮檔案優勢。檔案資料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翔實的檔案資料為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支撐。在項目前期立項階段,尤其是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規劃編制階段,檔案管理部門要提前介入,主動提供館藏檔案資料,對地區重大項目可指派專人跟蹤服務,做到主動參與,迅速、準確、有針對性地提供檔案服務,發揮館藏檔案的作用,滿足有關單位和公眾從事科學研究、生產建設、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順應時代潮流,注重深層次開發利用檔案信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新的高度,十九大后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思考和實踐舉措上均有了重大進展和創新。豐縣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是豐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館藏檔案編研和深度開發為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依據,指導濕地人以求真務實、科學理性的態度,把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建成知名的國家濕地公園。
三是檔案指導實踐,實踐豐富檔案。檔案為實踐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為科學決策、合理建設提供參考,推動實踐活動在正確的道路上科學開展。實踐活動又會產生新的有價值的檔案信息,對實踐活動產生的原始、客觀、真實、有價值的檔案,特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料,要做好篩選、整理,及時歸檔保存,進一步豐富、充實、完善,以利今后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發揮檔案存史資政、服務中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