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婷
摘 要:“1+1”的前一個“1”是指課文,后一個“1”是指與課文內容有關聯,主題相對一致的一篇或一組文章。這種“1+1”式的閱讀方式是傳統單篇教學上的一種拓展和延伸,在關注學生對課本中某一篇課文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對某一主題內涵的認知意義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在“1+1”中得到更好的效益提升。
關鍵詞:1+1;主題一致;效益提升
1 緊扣主題選文,促進群文閱讀有機聚合
“1+1”教學有效實行的基礎就是為學生選擇出質量高、內容又契合課文的一系列作品,圍繞著共同的主題使它們聚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剛剛投入使用的部編版課文的編排都是以同一主題的方式編寫組合,教者應該著眼于編輯課文統籌編排的意圖和思路,對同一類的文章進行刪選,統籌,達到對語文教科書中課文內容、思想主題以及寫作手法等的拓展和延伸。
例如,從主題單元的內容上著手,在深入研讀主題單元內容、把握核心思想基礎上,通過互聯網、名家推薦等媒介選擇與教材中的文章有共通之處的一些篇目,使學生更加深層次地去理解文章的內涵,如部編版語文書六上第二單元共四篇文章,分別是精讀課文《少年閏土》《好的故事》,略讀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以及習作《有你,真好》,單元的核心是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與精神”。語文學科的老師應該從不同的維度為學生補充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從課文的內容上補充相關聯的一些文本,為此,我補充介紹《表》《小約翰》兩本童書。感受魯迅對“我”,以及對所有兒童的關心。再如部編版語文五上第五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文章中體現了說明文的很多寫作手法。在此,我為學生補充了《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莫高窟》等說明文,使學生對說明文有了更深的了解,使他們能夠感知的資源進一步拓寬了。
2 依循認知規律,促進“1+1”教學
教材中每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因著他們的內容、核心價值、寫作方法等要素組合排列的,是層層遞進,有關聯性的。在教材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篇一篇支離開來教,也不能將每篇文章之間存在的內部邏輯順序打亂,而是應該依循認知的規律,遵循文章內部的結構特點,學生對一個單元文章的整天感知才能落實到實處。我們可以根據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文章的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板塊引領學生進行“1+1”的閱讀。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六上語文第三單元,教師緊扣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首先憑借《古詩三首》帶領學生在古詩中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旨在為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鋪墊。然后,教師圍繞《青山不老》,感受老人為了綠化大山,保護環境,作出了貢獻的高大形象。接著用《只有一個地球》《三黑和土地》激發學生說說對腳下的土地有什么新的感受,從而讓學生有對地球、對環境的保護的責任感。我又在每一篇 課文學完之后,又加了“1”,最后,利用本單元的習作《學寫倡議書》,讓學生從理性的角度去爭取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達到對保護環境全方位的認識。教者要有整體性的眼光,根植于這一單元文本中的內部關聯,適當調整教材中課文的前后順序,依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讓學生一步步邁進層層遞進的關系中,充分達到“1+1”教學的整體效果。
3 設置問題整體化,促使“1+1”教學的相依相存
“1+1”教學離不開教材中典型的文本,借助高效問題的引領將孩子的思考方向引導到后面的一個“1”上來,讓學生對“1”當中的信息進行高效地提取并整合。在“1+1”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教材中的課文前“1”,還是教材外的后“1”,對比性、延伸性、矛盾性的問題可以適當多設置一些,將兩個“1”在橫向對比中相依相存, 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
以“1”帶“1”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將前“1”獲得的一些知識或技能運用到后“1”上。如前文所提的魯迅系類,單元重難點一:借助相關資料,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少年閏土》借助原文理解,《好的故事》借助史料理解,《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借助資料及同類型文章理解,教師借助教材中《少年閏土》一文為重點,體會閏土的天真可愛、見多識廣、勇敢機智。補充閱讀原文《故鄉》,將成年閏土與少年閏土作對比,理解魯迅為何寫少年閏土。感受魯迅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與諷刺,再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借助資料及同類型文章理解魯迅,教師在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補充閱讀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和阿累的《一面》,感受魯迅先生對底層人民的關心,以及人們對魯迅逝去的悲痛,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哪些地方融入了“我”的情感?進而總結在事件中融入情感的方法。引導學生將夯實閱讀的感知力。在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借助這一系列遷移性、類比性的問題, 在后“1”的補充下,學生越能理解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黑暗,人民是怎樣的艱辛,這樣也就越能理解魯迅先生為何寫這么多批評社會的文章,進而更能感受其高尚精神。
4 落實閱讀策略,提升“1+1”的核心效益
老師教學過程中的目的不是只是為了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了哪些知識,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領悟信息、運用信息,在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中讓提升語文的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部編版六上第一單元觸摸自然系列,文章都要求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好,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并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還拓展了一些經典的現代詩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讓學生在“1+1”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前“1”和后“1”的異曲同工,完成本單元的重點:抓語言文字,品讀感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美好,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5 結語
古語云:“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1+1”教學避免了單篇教學的束縛和禁錮,學生們興趣更濃厚,讓更多的文本走近學生,達到高效的融合,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學習感受,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