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一凡 劉學哲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平面廣告設計在市場營銷中發揮者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平面廣告設計是消費者和生產者溝通的橋梁。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的廣告設計,了解產品的種類、質量等方面的信息,更方便、快捷的使消費者購買適合自己的商品。經營者通過廣告設計,可以提升產品宣傳和促銷,增加產品在消費者中認可度。本論文從應用角度和對市場營銷的作用論述平面廣告設計在市場營銷中的作用。
關鍵詞:平面廣告;市場營銷;應用
一、平面廣告設計和市場營銷的概述
(一)平面廣告設計概念
平面廣告設計是以加強銷售為目的所做的設計。也就是奠基在廣告學與設計上面,來替產品,品牌,活動等等做廣告。最早的廣告設計是早期報紙的小布告欄,也就是以平面設計的形式出來的。用一些特殊的操作來處理一些已經數字化的圖像的過程;它是集電腦技術、數字技術和藝術創意于一體的綜合內容。是一種工作或職業,是一種具有美感、使用與紀念功能的造形活動。[1]
平面廣告設計是廣告設計的一種模式,它是在二維的平面中通過視覺的方式將產品所具有的諸多要素巧妙的組合在一起,通過電視、收音機、網絡報刊等媒體將產品展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所進行的設計活動。
(二)市場營銷的概念
市場營銷既是一種職能,又是組織為了自身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而創造、溝通、傳播和傳遞客戶價值,為顧客、客戶、合作伙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經濟價值的活動、過程和體系。主要是指營銷人員針對市場開展經營活動、銷售行為的過程。在市場營銷這一概念中,包括了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即需要、欲望和需求,產品,價值、成本和滿意,交換,關系營銷和營銷網等基本要素。市場營銷的主要作用就是既滿足產品生產者賣出產品,更好的擴大再生產,又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提高消費者生活水平。
二、應用角度
(一)應服從企業的整體營銷戰略
目標市場戰略是指在企業戰略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或少數幾個細分市場為目標市場,集中企業的主要資源,進行專業化生產和銷售,使企業在這些市場上占有較大的份額,形成同類產品所不具備的產品優勢和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還應根據企業整體營銷戰略把消費者加以區分,和目標市場戰略相對應,廣告成功的根本在于有的放矢。廣告必須符合目標市場戰略,廣告的格調、語言、畫面、音樂及營造的氛圍都必須符合目標群體的文化和審美需求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廣告投放的媒體和時間也應該符合目標群體的收視和閱讀習慣。
很多人都攻擊腦白金的廣告惡俗,但其銷量卻讓人大跌眼鏡。實際上腦白金廣告就是拿準了市場定位,鎖定了消費人群,才有了這樣的效果。還有烏江榨菜亦是如此,通過有意的策劃和不同的廣告設計才成就了它的輝煌。
(二)應體現企業的整體營銷戰略
企業的營銷戰略不能與企業的經營理念相違背。同樣,廣告作為營銷戰略核心理念的一種外在溝通方式,其主題、創意、表現都必須圍繞著這個核心理念。
我們在廣告訴求中,還必須使營銷戰略中所追求的差異和個性豐滿詳實起來。海爾氧吧空調,有氧運動有活力與其說是產品設計的成功,不如說是概念創新的成功,是對消費者生活密切關注而誕生的滿足需求方式的成功。海爾氧吧空調,通過產品(概念)的差異化設計,實現了又一次超越。在其它各空調品牌高舉價格屠刀腥風雪雨地殘殺時,海爾又一次通過-一個簡單而偉大的創新產品(概念)獨享高利潤。
三、平面廣告設計對市場營銷的作用
平面廣告設計是營銷策略的縮影。優秀的平面設計不僅能展現產品的名稱、產品的價格、產品質量等信息,還可以展示企業的形象,促進企業品牌效益的形成。
(一)促進產品銷售
平面廣告設計本身就是市場營銷的策略。優秀的平面廣告設計在宣傳中不單單起到介紹商品的總用用,還能在宣傳中起到美化商品。宣傳商品的作用。商品的銷售者在日常商品的銷售中要關注廣告在這一方法面的應用。
銷售者在商品的銷售中尤其是在產品促銷和特殊節假日進行的活動中,商品的銷售者和消費中有更好的溝通和交流的機會,無論是個性化的文字還是有生動視頻的廣告設計,都對消費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它們都可以幫助產品的使用者更加真實準確的認識產品的價值,滿足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消費品味,幫助消費者做出公正客觀的決定,最終使消費者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
(二)提升產品的品牌效益
消費者對商品的第一印象往往在消費者購買產品中起主導影響。簡單、明了、美觀的廣告設計能夠給第一時間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使消費者產生強烈的購買意向。個性化、簡單大方的產品形狀和帶有公司的圖標和名稱的廣告設計,不僅可以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還可以使消費在購物過程中產生對所購商品的滿足感,從而使消費者樂意向同伴或周圍的人群宣傳自己購買的產品,久而久之就會使好的商品深入人心,促進產品品牌效益的形成,提升商品生產企業的品牌效益,促進產品生產者做大做強企業規模,促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葉茂中.廣告人手記.[M] .北京聯合出版社
[2]蔡罕, 戎彥. 廣告案例分析 [M].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