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中,農村與城市是兩大主體。在城鄉發展問題上,不均衡、不協調一直是制約鄉村協調發展的瓶頸問題。本文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與中原城市群為主體,通過構建點、圈、線、面的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格局,揭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城鄉協調發展格局;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
隨著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發展,農村與城市各自出現不同的問題。農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公共服務有限、融資能力不強、產業化程度不高、生產組織方式落后等;城市的問題則集中體現為城市病,即功能紊亂、資源匱乏、土地稀缺、環境約束及市場容量有限。無論是城市或是農村,都無法僅靠自身力量解決上述矛盾,必須通過城鄉協調發展得以解決。
2014年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正式發布,提到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同年7月河南省印發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規劃全文均提到新型城鎮化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并從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著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近年來,河南城鄉經濟總量持續增漲,鄉村投資力度加大,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城鄉空間重組趨勢明顯,進入城鄉互動與統籌發展的轉型期。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中原城市群成為國家重點培育發展的中西部地區三大城市群之一,“十二五”期間,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6.85%,較“十一五”提高8.03個百分點,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全面展開。然而,河南城鎮化水平較發達省份(2017年浙江省城鎮化率為68%)低仍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癥結,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帶動力不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弱,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任務艱巨。
一、以中心城市與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格局的必要性
在城鄉協調發展問題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關于城市和農村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構建以城市群[1]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要實現鄉村振興。
1.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題,其發展有助于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
城鄉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我認為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共同富裕”問題。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已成為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區域,起到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及核心節點的作用,其發展可以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鄉村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為圓心,可將我國鄉村劃分為城郊鄉村、城市間鄉村與偏遠鄉村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鄉村有著不同的特點,也有著不同的訴求和發展策略。城市群的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2. 中心城市即是城鄉關系矛盾的匯集點,也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以鄭州市為例,2017年,鄭州市由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升格為國家中心城市。我省區域城鄉差距在鄭州表現最為明顯,城鄉關系矛盾問題最為突出。首先,中心城市交通擁擠、居住環境惡化等問題愈演愈烈,中心市區迫切需要將城市功能向外轉移疏散,但近年來,中心市區城市功能多是采取大規模的近域擴散,空間上表現為“攤大餅”,并大量蠶食周邊鄉村土地,失地農民數量大幅度增多,農民生存權利與生存空間被剝奪,城鄉結合部、城市邊緣區成為我國城鄉矛盾激化、半城市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地區。其次,中心市區污染性產業向鄉村區域無序轉移,帶來外圍縣區嚴重的生態污染。同時,大量進城務工的鄉村人口在就業環境、居住、教育、消費等方面的歧視性待遇,更加劇了城鄉矛盾。中心城市城鄉矛盾同時影響到城市、農村的健康發展,中心城市已經成為我國城鄉關系統籌發展最為迫切的區域,同時也是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實踐的突破口。
二、鄭州中心城市與中原城市群在構建河南城鄉協調發展格局中的輻射作用現狀
(一)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現狀
1.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對比
到目前為止,全國一共有9個國家中心城市,第一批五個: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第二批四個: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國家對其定位各有不同。
2. 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現狀
在本文中使用經濟首位度及人口首位度兩個指標來反映中心城市輻射力。
(1)經濟首位度
經濟首位度,是度量城市發展屬性的參數。一般是指在一個省域范圍內,第一大城市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有些地方也用一個地區的最大城市(中心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經濟規模、總量之比值來表示。
經濟首位度代表一個城市在所屬區域的實力和地位,通常反映該國或地區的城市規模結構和人口集中程度。根據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的研究數據顯示,當區域內中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超過30%,中心城市才會顯示出對整個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鄭州從2010年至2017年,作為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從17.4%上升至20.3%,7年間的增幅為2.9%。與能夠顯示輻射帶動作用的30%的經濟首位度要求還有不少的差距。
(2)人口首位度
同經濟首位度一樣,可以衡量一個城市在區域內實力的,還有另外一個指標,叫做人口首位度。鄭州的人口首位度比經濟首位度排名稍微靠前。從2010年的9.2%提升至2017年的10.%,7年間增幅1.2%,雖然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略靠前,但是在比重和增速上確沒有趕上經濟首位度增長的幅度。鄭州目前的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還無法支撐鄭州作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的發展。
(二)中原城市群建設現狀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
根據國務院2016年12月28日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洛陽、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河北省的邢臺、邯鄲,山東省的聊城、菏澤,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陽、亳州等5省30座地級市,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67778.12億元,總人口16353.17萬人。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
對中原城市群的空間布局做了具體說明,將培育壯大鄭州大都市區,建設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推動省際毗鄰地區中心城市聯動發展,構建“一核一副四軸四區”網絡化、開放式、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格局。
三、以鄭州中心城市與中原城市群在構建河南城鄉協調發展格局的建設路徑
(一)點:做大做強鄭州,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1. 做好頂層規劃,堅持核心帶動
做好城市發展頂層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少走彎路。鄭州召開十一二屆委員會,針對鄭州城市功能的布局提出了最新發展思路,那就是“東強”、“西美”、“南動”、“北靜”、“中優”、“外聯”,為鄭州城市發展和建設明晰了方向。
2. “五區聯動”發揮政策優勢
集中“鄭州航空港綜合試驗區”、“河南大數據綜試區”、“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鄭洛新自主創新示范區”、“河南自由貿易示范區”五區政策優勢,在政策支持下,集中核心資源,“先行先試”。
3. 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建設產業集群
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鄭州要發揮鄭州大都市區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領作用,增強國際物流通道功能、增強航空樞紐作用、提升全國鐵路樞紐功能,建設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鄭州產業集群建設,要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定位,可發展物流、國際商貿集散、電子商務、跨境電子商務、大數據及數據技術等產業。
4. 基礎高端并重,擴充城市版圖
在注重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可參考國內外先進城市建設經驗,打造海綿城市(黃河作為鄭州市內河)、智慧城市等高端城市模式,增強鄭州市的吸引力,不斷擴城城市版圖。注重人才引進。
(二)圈:建設鄭州大都市圈,樹立鄭州國際商都形象
未來,鄭州要在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的支撐下,努力成為崖州志明的經貿中心城市,打造國際產業集聚高低,在全球供應鏈、物流鏈、服務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城市建設現代化,軟實力和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國際商都。
依據國務院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鄭州大都市區范圍包括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5座地級市,國土面積31226平方公里,2017年鄭州大都市區人口2816.83萬人,生產總值18434.8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5445.41元。
大都市圈的建設,以鄭州中心城區、航空港區、開封城區為核心引領,融合黃河生態文化帶、山區融合發展示范帶、田園融合發展示范帶,集聚南北向精光發展株洲、東西向隴海城市發展主軸,建設以次中心城市、新型增長極、特色小鄭、核心功能節點、魅力休閑區、合作示范平臺等多點支撐的“一核、三帶、四軸、多點”布局。
(三)線:發揮中原城市群聯動支撐作用
依托米字形城鎮產業發展軸,推動省際毗鄰地區中心城市聯動發展,輻射構建“一核一副四軸四區”網絡化、開放式、一體化發展的空間格局。
一核,即鄭州大都市區,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為中心,包括鄭州市域,開封、新鄉、焦作、許昌中心城區等四個次級中心,以及鞏義市、武陟縣、原陽縣、新鄉縣、尉氏縣、長葛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等新興增長中心,面積1.46萬平方公里。一副,即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四軸,即沿隴海發展主軸,以陸橋通道為依托,涵蓋鄭州、開封、洛陽、三門峽、商丘等省轄市和沿線縣級城市;沿京廣發展主軸,以京廣通道為依托,涵蓋安陽、鶴壁、新鄉、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等省轄市及沿線縣級城市;濟南—鄭州—重慶發展軸,以鄭(州)濟(南)、鄭(州)萬(州)高速鐵路通道為依托,涵蓋濮陽、平頂山、南陽等省轄市及沿線縣級城市;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以鄭(州)合(肥)、鄭(州)太(原)高速鐵路通道為依托,涵蓋濟源、焦作、周口等省轄市和沿線縣級城市。
四區,即安陽、鶴壁、濮陽等市與毗鄰省份城市構成的北部協同發展示范區,商丘、周口、漯河等市與毗鄰省份城市構成的東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洛陽、平頂山、三門峽、濟源等市與毗鄰省份城市構成的西部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南陽、信陽、駐馬店等市構成的南部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四)面:構建國家中心城市、大都市區、城市群有機結合的多層次城鎮體系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要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添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加快重大戰略試試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中原城市群、河南省城鄉可鄉村按照與城市遠近不同,可以分為城郊鄉村、城市間鄉村和偏遠鄉村,不同類型的鄉村有著不同的特點,也有著不同的訴求和發展策略,要根據鄉村自身條件和優勢,結合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制定發展策略。
注釋:
[1]截至2019年2月18日,國務院共先后批復了10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選擇研究[J].決策咨詢,2019(04):21-26.
[2]湯新云,張卉.基于綜合引力模型對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引力的測度[J].高師理科學刊,2019,39(07):16-21.
[3]易雪琴.國家中心城市:推進、成效及評述[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9,37(03):32-41.
[4]羅植.中國三大城市群經濟發展質量的區域比較——基于全要素生產率及指數的評價分析[J/OL].企業經濟,2019(11):135-141
[5]王明,鄭念.城市群內部協同的圈層分化問題研究——基于“環長株潭城市群”的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9(08):87-94.
[6]周翼,陳英,謝保鵬,裴婷婷,易鑫程.關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聯系與影響范圍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03):54-59.
作者介紹:
張柯,女,副教授,主要從事城鎮化研究。
基金項目:
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以鄭州中心城市與中原城市群為主體構建河南省城鄉協調發展格局研究”(2018B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