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亮 張麗

標準與檢測,一直是家電院的兩大主要業務。1960年出生的魯建國,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標準與檢測等方面的相關工作,產品更是涉及洗衣機、電風扇、吸油煙機、吸塵器、凈水機、空氣凈化器、電座便器……等眾多新老產品,從1985年開始在家電院工作至今,是名副其實的家電院老兵,見證了家電院三十多年的發展變遷。
因此,魯建國也非常感慨:“34年讓我對家電院有著足夠深的感情,也有著很深的認識。”他認為,家電院是幸運的,因為它把握住了時代的大趨勢;家電院是堅強的,在歷次轉型中都成功了,為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家電院也是足夠拼搏的,從一個幾十個人的市屬事業單位成長為目前超過560人、在全國主要家電生產基地都有布局的創新型科研院所。
“我們要按照院領導規劃的家電院發展戰略踏實前進,做自信的家電院人,對的起‘中國’二字。”魯建國說,“做好、做強、做大是發展總目標,家電院的未來會更好。”
六次更名,四大關鍵
手工業設計研究所是家電院的前身,此后經過六次更名,一步步發展成為現在的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而在這之中,有四次是非常關鍵的轉折點。
1979、80年,是家電院的第一個關鍵點。1979年建立了電冰箱、洗衣機和電風扇檢測室,1980年更名為“北京家用電器研究所”,“正是在80年以后,我們隨著中國家電的起步,開始真正搞起了家電研究和檢測。”
八十年代,也是中國家電行業真正開始起步的階段。像當年的水仙、友誼、小天鵝、金魚、雪花、海爾、萬寶、新飛、美菱都是在八十年代建廠或真正開始發展。社會的需求,催促著中國家電產業的快速發展。而產品的安全和性能質量也成為消費者的第一訴求,由此催生了家電產品的檢測業務。
家電對于當時的消費者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電視、冰箱、洗衣機是當時最傳統的家電“三大件”,每個家庭也都以擁有一臺或幾臺家電為榮。當時家電產業的規模并不大,品種單一。
所以那時的家電院的規模并沒有現在這么大,科室設置也比較簡單。“1室做的是冰箱,我當時在的2室是洗衣機,還有電子室、機械室、情報室和標準室。每個科室平均也就5、6個人,最多的電子室也才只有10多個人。”
從科室設置來看,家電院從開始聚焦在家電行業起,科研、標準、計量和檢測就一直是家電院的主要工作內容。家電院一方面抓住了家電開發、檢測起步的社會需求,一方面致力于為國內家電行業帶來更多的國外研究成果信息。
國內的標準幾乎是空白,所以當時魯建國們也開始從翻譯國外標準開始,“真的是一頁一頁,一個一個詞對著字典翻譯。”當時國外的家電標準也不多,能引進的也就更少。但就是這一字一字的勤懇工作,堅定了家電院對于科研、標準、檢測的行進方向,也為家電院隨后擔任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國際化與市場化的萌芽
1987、88、89年,是家電院的第二個關鍵點。1987年,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家電院擔任秘書處的工作,標準化工作正式成為家電院的核心業務之一;1988年“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獲得原國家質檢總局授權,家電院正式成為面向全國的檢驗、仲裁機構,具備監督、檢驗資質;1989年,“中國家用電器檢測所”在家電院成立。
“89年中國家用電檢測所的成立,對于我們來講,有兩個意義。一是試驗室進入到國際試驗室認可CB體系中,同時推動了中國家電試驗室的國際化,二是標志著家電院開始初步的市場化探索并進入國際市場。”
當時,我國要加入IECEE(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合格測試與認證組織),并在中國設立檢測站(安全認證試驗室)。“由于當時只允許中國有一個機構加入,所以這一次中國家用電器檢測所成立對我們至關重要。”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家電開始發展起來,中國市場也發展起來,國外的家電企業想進入、中國的家電企業也想走出去。所以,一方面我們通過拿下國際站,推動了中國家電企業的走出去,更關鍵的是中國家電產業有了更多的可以在國際上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眾多的外資家電開始進來,也讓中國消費者見識到了更豐富、更優秀的家電產品,也進而倒逼著中國家電的一次升級轉型。”
九十年代的成功轉型
第三個關鍵點,是1995年更名為“中國家用電器研究所”以及在1999年的改制。這一次更名,標志著家電院的相關科研工作開始成為主要業務方向,而“99年的改制標志著家電院開啟了真正、全面市場化的步伐。”
時間證明,家電院由于市場化探索的早,最終沒有在當年的國企倒閉潮中受到影響。正式改制后,家電院進行了一系列順應市場的變革,包括工資制度改革、獎勵制度改革等,“收入高了,大家的積極性也就高了,完成了從‘被動工作’到‘主動工作’的精神面貌轉變,帶來了業務層面的迅速發展,最典型的就是檢測業務的迅速擴張。”這為如今家電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嘗試。魯建國坦言,“當時,我們也有迷茫,市場未來該怎么走,也是在不斷探討,不斷嘗試。”勇于變革、堅韌務實,這是家電院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今后的幾十年里,家電院伴隨著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而變革,不僅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寬,更為中國家電產業的崛起做出了應有貢獻。
新形勢下的超越自我、勇爭一流
第四個關鍵點是2002年,更名為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并于2004年實現了檢測業務從4000萬到7000萬的大幅增長。之所以會有如此迅速的發展,是因為整個家電產業在2003年迎來了重要的變革——長城認證轉成3C認證,同時家電院的EMC實驗室也正式掛牌。“我們的EMC實驗室準備了十年。”魯建國告訴記者,3C認證是對整個家電產業的重新整合,而家電院因為緊跟行業發展大勢,提早準備,及時抓住了機遇。也就是在2004年,檢測所順利通過了CB體系復評審計擴項評審,業務范圍由原有的三大類產品二十二項標準擴為九大類產品九十九項標準。
隨后的幾年里,伴隨著家電產業的發展,家電院檢測業務持續攀升,到2009年,得益于“家電下鄉”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家電推廣普及提速,檢測業務增長速度再迎高峰,至2011年,收入首次破億,達到1.1億元。
“在保持檢測業務領先的同時,我們也在持續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2011年,家電院成為“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并于同年完成了安徽滁州分院的奠基 ;2016年,家電院成為工信部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2017年,“國家智能家居(電子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18年更名為“國家智能家居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批。家電院開始在建設“大院大所”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標準引領,夯實家電大國基石
標準是規范市場經濟客體的“法律”,特別是在國際競爭中,標準決定著市場控制權,誰制定的標準為世界所認同,誰就會成為市場和經濟利益的最大獲利者。伴隨著中國家電從“無”到“有”再到“強”的發展,家電院在標準制定方面也完成了從簡單翻譯到行業引領的蛻變,為中國家電產業的崛起做出了貢獻。
“在標準方面,家電院對中國家電產業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推動了中國家電的性能分級。”家電院主導制定的GB/T4288-2003《家用電動洗衣機》標準,是國內首次對家電產品性能質量進行分等分級,實現了與歐盟標準的同步,并同步推進家用洗衣機性能質量認證,具有積極的行業示范作用。
圍繞標準,家電院對中國家電產業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是推動了家電健康系列標準的實施,確立了中國家電走在了世界前列。“家電健康系列標準,包括了材料、冰箱、空調、洗衣機、空氣凈化器、吸塵器六項細化標準,2010年全部正式實施,在抗菌、除菌規范方面領先國際近十年,中國家電標準正式從學習階段升級為自主創新階段。”該系列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讓世界家電產業開始認可中國的技術實力。
第三個貢獻,是家電院積極參與并主導了家電標準化改革。魯建國介紹說,家電標準化改革主要體現在家電標準系統化,包括電器安全、健康安全、節能環保、使用性能等四個方面標準的全方位啟動,對應人身、財產安全,健康安全、環保,為后十年我國家電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個貢獻,主要體現在推動中國家電產業的國際化方面。2013年6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副院長、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馬德軍首次擔任IEC/TC61副主席,這是中國家電人首次擔任IEC技術委員會的核心職務,隨后的2016、2019年,馬德軍連續兩次成功連任。馬德軍與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洗滌性能實驗室主任岳京松還先后獲得IEC“1906”大獎。“中國家電人成為國際標準制定主要參與者,讓中國家電在國際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魯建國頗為自豪的總結道,“就標準制訂而言,中國家電領域屬于制訂比較完備且市場化成功的代表,這對推動整個中國家電行業的高端化、品質化升級,并在國際上立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青春,在路上
雖然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但是,在魯建國的心中,如今的家電院依然“正青春”。“如今的家電院,擁有了55年的優勢力量積累,又趕上了大好的發展環境,正是發展壯大的好時機。”他認為,家電院人應該自立、自信和自強,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從而更好地為政府、行業和消費者服務,為建設家電強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魯建國勉勵年輕一代的家電院人,“你們是家電院未來的希望,希望你們踏實自信,為建設更加專業、更加優秀的家電院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