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7月24日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健康中國行動”之健康環境促進行動有關情況。會議邀請到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中華預防醫學會副秘書長劉霞,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參加本次發布會。
“全民參與,共擔責任、共享成果。”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表示,健康環境促進行動,以全社會公眾為關注對象,重點圍繞影響健康的空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問題,室內污染等家居環境風險,道路交通傷害等社會環境危險因素,倡導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擔建設健康環境的責任,給出健康防護和應對建議,并提出應采取的主要舉措,動員全社會行動起來,全民參與,共擔責任、共享成果。
“在清潔取暖的同時,不要忘記清潔做飯。”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表示,東部地區這些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近20年里,清潔做飯的比例大幅度上升,1992年的時候大概只有8%的樣子,農村是用電和氣做飯的,到了2012年的時候,數據已經上升到將近60%,2017年已經有70%是清潔做飯的,但是仍然還有30%是用固體燃料做飯,而且地方主要發生在西部地區,用秸稈、薪柴、煤,也希望將來國家能夠再推動一下清潔做飯的計劃。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秘書長劉霞表示,中華預防醫學會是我國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最大的科技社團。大家知道,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而且這次健康中國行動也是凸顯了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工作方針。“我們感到,學會的工作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倍感振奮。”
“讓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自覺習慣。”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表示,個人和家庭是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主體。提倡每個城鄉家庭積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并及時清理,將廢電池等各種固體廢棄物主動投放到相應的回收地點及設施當中,盡量避免垃圾秸稈的露天焚燒等,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要努力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樹立生活垃圾分類的觀念,掌握生活垃圾分類的要點和要求,讓垃圾分類逐漸成為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自覺習慣。
“到2035年我們是能夠實現國家規定的全國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表示,到2017年的PM2.5降低10%,這個目標是超額實現的。即便我們排除了天氣條件的影響之后,我們仍然看到,全國PM2.5平均下降14%,這是超過當時的減排目標。我們也做了預估,如果按照目前的減排力度,到2035年我們是能夠實現國家規定的全國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標,我們做過概率的估算,至少有95%的城市能實現這個目標。目前的形勢是比較樂觀的。
“新版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將在2020年發布。”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表示,目前生活飲用水的衛生標準是2006年修訂的,它是保障安全飲水的基本技術規范。現行的版本是106項指標,其中常規指標42項。這次標準修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基于我們國家近些年來積累的大量監測和科研數據,將會以健康風險評估為原則,兼顧標準執行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保留反映水的基本特征的指標,優先將已經出現健康危害特別是有人群的流行病學正確的指標納入到標準當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