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琳
新疆和平解放后,駐新疆的人民解放軍部隊為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產建設。
在這樣特殊的地理、歷史背景下,1954年8月6日,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由人民解放軍第二軍第五、六師和第六軍第十六、十七師等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以及第五軍一部組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同年10月7日,在我國西北邊陲,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復員的特殊部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65年過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為中國現存唯一一個生產建設兵團,繼續在天山腳下頑強拼搏,無私奉獻。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按照“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興建水利,開墾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個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絡。兵團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發展現代工業,逐步形成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較多的工業體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三五九旅紀念館里有一張神奇的照片,照片里一個戰士穿著短袖短褲,而后面的四個戰士穿的卻是棉褲,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50年6月10日。據介紹,為了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設城鎮,王震將軍決定節約軍費,1950年到1953年每年只發一身冬季御寒的軍衣。
而位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則記述了解放軍十五團徒步橫穿“死亡之海”解放和田的軍史奇跡。這支部隊的前身,是聞名中外的三五九旅七一九團。1953年,部隊留下一個營就地轉業,將開墾出的4萬畝良田無償捐給地方政府,屯墾戍邊60余載,發展成為今天的四十七團。
可以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新疆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兵團的農牧團場、工交建商企業在依法向當地政府納稅的同時,幾十年來堅持為新疆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支援地方建設,每年抽調大批技術人員到附近的縣、鄉、村舉辦種植、農機等各類培訓班,推廣先進技術;從1964年起,每年籌集資金幫助地方搞規劃和建設,為各民族群眾送醫送藥,給予各方面的幫助。
隨著兵團國民經濟體系的確立,兵團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到1966年底,兵團總人口達到148.54萬,擁有農牧團場158個,兵團的各項事業發展到較高的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受到嚴重破壞。1975年3月,兵團建制被撤銷。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決定恢復兵團建制,名稱由原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開始二次創業,其建設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維穩戍邊六十余載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她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海市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這是著名詩人艾青筆下的“兵團第一城”石河子市,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眾多城鎮的縮影。
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特有的“師市合一”管理模式已逐步成熟。在戰略地位重要、團場集中連片、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墾區,9個“師市合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和10個“團(場)鎮合一”的建制鎮拔地而起,由兵團實行統一分級管理,正大踏步地向以城鎮化為載體、現代工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方式轉變,并始終把維穩戍邊作為立身之本,發揮著“穩定器、大熔爐、示范區”的功能。
石河子、五家渠、阿拉爾等6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4個省級工業園區,為兵團增強綜合實力、加快發展步伐提供了強大動力。2013年末,園區入住企業超千家,生產總值占兵團工業增加值的2/3以上。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新疆,在兵團六師五家渠市參觀考察后就地召開座談會,就做好兵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一時間,“西域水城”五家渠引起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從過去“五戶人家一條渠”,到市區人口達13萬余人、城鎮化率達65%的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五家渠的變化令人驚嘆。
與此同時,兵團作為新疆穩定、邊防鞏固的重要力量,堅持勞武結合,與軍隊、武警、人民群眾共同在邊境地區建立了“軍、警(武警)、兵(兵團)、民”四位一體的聯防體系,65年來在打擊和抵御境內外分裂勢力的破壞和滲透活動,保衛祖國邊疆的穩定和安全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座城鎮就是一個堡壘。長期以來,兵團廣大軍墾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肩負起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重任。
(:新民周刊 2019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