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明
【摘要】 ?三灶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歌曲,歷史悠久。歌中有濃情,歌中有故事。民歌能解悶愁,解憂傷,可以談情說愛,亦可以交朋結友,能表達每個人心中的喜怒哀樂,所以要把它發揚光大,讓它代代相傳。三灶民歌不僅可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還可以為教學所用,讓生活在三灶的五年級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了解三灶本土民歌,感受三灶風土人情。
【關鍵詞】 ?五年級音樂課堂 三灶民歌
【中圖分類號】 ?G623.7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8-049-010
從2007年至今,三灶鎮已成功申報了國家、省、市、區不同等級共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三灶民歌、鶴舞、定家灣茶果、三灶編織、三灶剪紙等多項三灶本土非遺項目已在本地許多小學校園推廣傳承。為了讓五年級學生在音樂課堂上了解三灶本土民歌,感受三灶風土人情,進行了以下探究:
一、了解三灶本土民歌背景,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要想讓三灶民歌真正走進五年級音樂課堂,首先應激發他們的興趣,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灶民歌,是珠海三灶島居民用粵語傳唱的民歌,歷史悠久,清光緒《香山縣志》記載“元宵燈火裝演故事游戲通衢,舞者擊鼓以三為節,歌者擊鼓以七為節,又春宵結隊彼此酬福,曰唱燈歌,又曰唱鶴歌。”三灶民歌內容廣泛,涵蓋勞動、時政、生活、情歌、婚嫁、敘事等方面,其內容反映出嶺南人那種寬容、好學、進取的精神風貌。歌詞以賦比興手法和藝術語言來表達熟悉的生活,形象豐富,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
我們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充分利用音樂教材及自編三灶民歌校本課程教材,向學生介紹各種類型的三灶民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想學習三灶民歌的興趣。
現在接觸這類藝術形式的機會少,尤其小學生更是感到陌生,教師對這些藝術形式也要有足夠的認識,不要因個人興趣而在教學中忽略了這些內容,實際就是使學生失去了認識寶貴的藝術瑰寶的機會,所以我們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加強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并在教學中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幫助學生了解三灶民歌的風格特征以及它們所形成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在音樂課堂上,我選擇《插秧對歌》的教唱課,我邀請了三灶民歌的傳承人蔡柳森阿姨到班級為學生示范演唱,由于這首歌曲短小生動,節奏活潑,又兼有勞動歌曲的風格特征,所以立即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便抓住時機,利用這首歌曲給大家介紹三灶民歌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對三灶民歌的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又播放三灶人在農田干活對唱的情境給學生欣賞,然后介紹《插秧對歌》是三灶農民在插秧勞動時唱的民歌,他們邊勞動邊唱歌,可以緩解勞累,既唱出了他們插秧時之辛苦勞累,又唱出了他們收獲糧食時的喜悅心情,唱出了他們的心聲。啟發學生在欣賞和哼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濃郁的風格特征。
同學們通過啟發和激發興趣,都情不自禁地隨著蔡阿姨的演唱跟唱起來了,因部分同學不會方言,總是念得很別扭,蔡阿姨就逐字地去糾正,慢慢的同學們就學會了,有個別同學的發言不是非常標準但也有模有樣了。我還告訴同學們這就是三灶本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講述了傳承人的故事,告訴同學們現在來教我們唱歌的婆婆就是三灶民歌傳承人。作為三灶人,應該學會唱幾首三灶本土民歌。三灶的學生有著本土語言的優勢,本土音樂的保護與傳承的觀念更容易深入每個學生的內心。不僅讓學生有中華文化觀念,也有本土文化意識。
二、總結本土民歌特點,啟發學生掌握音樂風格
三灶民歌源于我國的“民歌母體”,衍生出南方漁農人家的音韻。白彩蓮,悅耳悠揚,多用于對唱,也有獨唱。山歌,直抒胸臆,啟迪于事理,諧趣自如。鶴歌,歡欣豪邁,歌舞相伴,是節日里的贊歌,三灶民歌的歌詞常以比喻、夸張、白描、借代、重疊、諧音、雙關語等語言藝術來表達“下里巴人”的心聲。文辭在雅俗之間,音節則自然天籟,入神佳處動聽感人。
三、運用多種課堂教學方法,豐富學生視野
三灶民歌靠口口相傳是遠遠不夠的,在民歌的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動作、演唱、表演、演奏等綜合實踐的運用,那民歌的學習就不能深入的進行,也就失去了民歌學習的樂趣與意義。
我教唱《撈漁打蠔》時,加入了小樂器的伴奏,先用小鼓穩定兩拍子的節奏,再讓學生跟著鼓點的重音演唱,在加入了鼓點后,學生的聽覺頓時豐富起來,我還讓學生自編伴奏,學生唱起來更有興趣了。我還找來漁民勞作時的服裝,花衣服,花褲子,花帽子,阿婆鞋,看著視頻里的漁民邊織網邊對唱,學生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仿佛去到了遼闊的海邊,在勞作中演唱。
三灶民歌是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地學生對三灶民歌有著語言的優勢,加上本土生活的氛圍,課堂教學中非常適合加入三灶民歌,就這樣三灶民歌走進了小學五年級音樂課堂。學校也因校本課程研究和發揚傳承本土文化,創建了《三灶民歌》非物資文化傳承基地。在五年級挑選出20個學生組成,排練了表演唱《插秧對歌》參加金灣區少兒花會和珠海市少兒花會比賽,分別獲得區金獎和市銅獎的成績。
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三灶民歌的特點,培養了學生對本土民歌的熱愛,是本土民歌得以傳承的關鍵。《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了解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以激發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三灶民歌》的發展,對促進珠海市金灣區的文明建設,宏揚民族文化,豐富金灣區兒童的課外文藝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三灶民歌/中共珠海市金灣區委宣傳部,珠海市金灣區文化體育旅游局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11.ISBN978-7-5126-2424-5.
[2]民歌/趙爽編著.—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1.ISBN978-7-5534-1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