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摘 要:文章對金融企業的治理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了能夠有效的促進監督管理以及資源的整合,通過分析企業委托代理關系將金融企業的經濟管理責任劃分以及經管責任問題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明確監督管理職責。
關鍵詞:金融企業;協同管理;對策方案
引言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以及深化改革是我國企業當中進行金融工作的重要要求。為了有效的創新我國的金融調控政策,推進建設我國的金融現代化管理框架,我國的金融管理工作應當進行改善。
一、金融企業問題治理現狀
我國的國有企業除了當前的內部審計之外,外部的監管主要有一行三金等金融監管機構、國家審計署等監督機構以及聘請的外部的會計事務所等監督管理的機構。我國主要的監管機構是中國人民銀行,在改革的過程當中主要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的主管權在逐步的分離過程當中。首先我國對于證券行業的監管以及保險行業的監管從中央人民銀行當中進行分離,之后,銀監會成立,負責對我國的銀行業進行監督和管理,我國的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體系從此形成了一行三會的局面,通過混業經營、分業監管來進行監督和管理。審計署作為金融行業的外部監督機構,在前期提出了金融機構的審計級別,對一行三會進行監管,同時對國有的金融機構進行一般化的監管。在之后的金融會議當中,我國設定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確立了我國的金融監管的方向,同時對我國現階段的金融監管資源進行整合,加強了監管的力度,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金融監管綜合治理體系的質量。
二、我國金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
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能夠確保金融企業當中合理有效的進行平穩的發展,確保企業內部的資金流動安全,避免遭受較大的風險。但是在我國目前的監管體系來看,我國的監管的主要的特點是分業進行監管,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執行中央銀行業務將貨幣政策進行全面化的制定,并監督執行和落實的狀況。銀監會主要是對銀行業進行監管,證券會主要是對保險行業進行監管。隨著我國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各項條款逐步細化,各個行業當中的交叉化的管理越來越多,在金融市場當中的業務逐漸形成了混合型的特點。我國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業務相互交叉和滲透,不少的金融產品可能會涉及多個監督管理的金融市場。混合化的業務對我國單一化的監督管理的模式提出了挑戰,分散化的監督體系不利于現階段金融產品的推廣和發展。在實際的監管當中監管機構應當形成監督合力,在共同的引導之下促進金融產品質量的提升。在我國的政策當中已經明確的提出了要將我國的金融監管的資源進行整合,充分的發揮監管的優勢,嘗試設置混合化的監督管理體系。
(二)監管機構的協調性較差
在我國的金融機構當中對各自職責的定位不夠準確,不少的監管過程具有重合的方面,業務活動以及監管的過程較為混亂。例如,在監管機構當中對于金融機構的業戶活動進行監管的過程中政府的審計機構也在對金融監管的機構的多項業務進行審查。由于職責定位具有重合性,在金融監管部門當中與金融審計部門當中缺乏有效的協調性管理,導致兩類管理在工作當中發生沖突,金融機構對于兩者的指導不知所措。兩類監管機構當中的信息交流不夠通暢,難以實現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影響指令的發布。
(三)監管資源職責定位沖突
在我國的國有的金融機構監管當中主要可以分為金融監管部門和審計監管部門。金融監管部門主要是通過將央行、銀監會和證監會進行整合來進行監督管理,將審計機構當中的審計署以及政府審計部門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聯合來處理各項審計事物。在金融監管部門當中對于審計監管機構當中的職責的劃分并不明確,不少的職能相互重復,在監管的過程當中造成了大量的資源的浪費。金融機構為了應付管理層的檢查,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對于金融機構來說發展較為不利,影響資金的正常流動[1]。
三、金融企業的經濟管理責任
(一)企業業務責任
企業業務責任主要是金融企業的目的是從事金融的業務活動,因此管理層的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營運好金融企業,有效的開展各項金融業務活動,實現金融企業當中的目標。在管理層進行企業管理的過程當中應當嚴格的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調侃,按照監督管理部門的實際要求,對各項業務進行綜合化的治理和決策,這些責任都反映在金融業務管理活動當中,是企業管理人員應當認識到的重要的問題[2]。
(二)財務責任
任何一個單位當中的業務活動都應當通過財務管理活動來進行支持,國有企業在運營的過程當中也應當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對于金融企業來說,財務活動與業務活動相互交織,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財務管理以及籌資是主要的管理任務這對于金融企業的平穩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管理財務的過程當中應當遵守相應的法律發揮,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積極的對相應的管理決策做出要求,將各項責任進行明確,積極對金融的財務監管活動進行處理,以便更好的實時金融財務管理活動。
(三)信息生產和監管責任
為了更好的實現金融企業的財務數據分析以及財務的監管目標,在管理當中應當借助信息化的技術設備對各項數據信息進行定量化的分析,通過大量的數據來分析市場的前景,對數字背后的含義進行深入的挖掘。對于業務活動的管理以及信息活動的記錄應當反復的進行確認和審核,進行分析和報告處理,在金融企業的管理層當中應當建立形成基于實際狀況發展的金融業務活動監管信息體系,通過對數據以及對表格進行分析,及時的確保涉及利益的各方人員的信息,及時的為其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業務分析報告,提供相應的財務信息。這些責任都包含在企業的信息生產和監管的活動當中,被稱為信息責任[3]。
(四)制度責任
為了更好的明確各方的責任,在監管的過程當中應當建立形成完善化的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一個可靠的保障來確保各個環節的順利實施,即制作相應的制度確保各個方面的完善化。管理層人員應當確保各類制度在執行當中的責任,這些責任都屬于制度和流程的建設重要人任務,有關人員應當切實履行[4]。
四、金融企業責任問題協同治理框架
(一)完善問題治理機制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金融企業景觀責任問題治理機制通過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同協作組成,首先通過國有企業的內部管理的治理機制來應對在經管管理當中的責任問題,將余下的責任管理機制治理問題交由外部機制進行處理。國有的內部管理機制當中主要可以包含制衡機制、監管機制、透明制度等,外部治理機制主要包含著外部監管機制和外部制衡機制。外部監管機制的因素較多,主要指的是外都的紀檢、檢查等監督機制,此外,政府部門、監管部門等也會形成一定的監督機制進行外部監管治理。外部制衡機制主要是通過政府、監管部門、金融工作部門等對金融的企業進行重大的事項的審批和審核[5]。
(二)金融監管關注重點問題
金融監管當中應當重視金融企業當中制度層面以及行為層面當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完善我國的金融企業的管理制度準則,將金融機構與市場的監管體系進行比較,發現在監管當中存在的各項問題。及時的對法律條款與市場的運行狀況進行比較,建立形成有效化全方位的監督審查機制,確保各個監督管理過程當中的完善性,實現有效監管。在金融業的審核當中應當對金融企業的運行資質、金融運行狀況、金融清單等進行全方面的監管,以免由于審查不到位出現較大的經濟影響。
(四)金融審計再審核
為了有效的防范系統當中的風險,確保企業運行的各項經濟活動,金融審計過程當中應當對金融監管的體系進行再次的監督和審查,及時的對各個企業當中的形式的職能以及績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和審計,將審核的重點放在監管部門對于宏觀金融風險的防范以及調控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的發揮金融審計的獨立性以及綜合性的優勢,全面的分析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因素以及經濟性因素改善金融生態服務。我國的金融審計應用對于金融監管部門的再次監督,對于履行的職能以及實際的效果進行審計和評價。評價當中應當重視的指標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對金融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分析政策的制定是否與國家的宏觀的調控方向相同,能否更好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是否存在金融風險以及是否將在金融管理當中存在著風險問題。第二,應當建立健全監管部門的自身調控機制,規范制度的及安全性,積極的將監管人員進行合理化的設置,審查內部的調控加制度是否合理,相關的制度是否在合理的標準當中。第三,檢測制度的規范性,分析制度當中是否存在著不妥當的地方,是否存在著違規的現象,對于資金財產的管控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第四,檢測制度是否具有足夠的可實施性,在市場應用當中能否有效的規避風險,是否滿足經濟型原則、高效性原則等。金融企業應當切實的履行各項職責,積極加強各個部門的監督管理,思考在制度和各項法律條款上的缺陷,分析企業的運行狀況,切實的做好企業的運行監督,通過再審核的方式落實各個環節的工作質量[6]。
結束語
金融企業應當建立形成協同治理的框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預測,及時的穩定金融風險和秩序,積極加強不同金融部門之間的相互配合,明確兩者的職責,減少職責沖突問題的發生,形成審計與監管的合理,構建形成金融審計體系,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王東紅,劉金林,張宏元.基于政府與市場協同的我國地方債務風險治理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7(6):16-21.
[2]郭海彬.論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9):17-19.
[3]王偉,張阿曼,李怡.基于區域梯度式學習情景的長江經濟帶環境治理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8,10(6):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