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王斌 宋彩 王軍 邢娟玲
摘 要: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是當代大學教育的核心,而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力,本文以寧夏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人文素養能力提升為例,利用新媒體平臺潛移默化的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能力,為培養民辦高校學生人文素養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人文素養
1引言
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新時代加強思政工作的方向路徑,同時也對新時代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確要求。
人文素養既不是純粹的知識技術,也不是純粹的專業和能力,它是一個人后天在歷史傳統影響下,在社會各種思潮熏陶下,通過學習、工作積累形成的個人品質和屬性。人文素養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都是非常重要,一個社會、民族、國家缺乏人文素養,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著這個社會、民族、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一個人缺乏人文素養,那其社會公德心、自覺自律的道德觀念、法律意識等也會非常淡薄,甚至阻礙著和諧社會的建設[2]。
2工科背景下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不良文化帶來很多危害,致使學生在利益的驅動下缺失了應有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大學的學習時間相對于高中學習時間較為自由,供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因此不少同學利用課余時間走出了校門,來到社會這個大熔爐中,社會上是廣闊的,有陽光的一面就有陰影。他們看到的只是在社會上的生存原則 “唯利是圖”,從而導致他們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公德淺薄等問題造成人文素養的缺位。
人文素養包括人文知識、人文科學和人文情懷三個維度[1],人文課程的學習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在理論傳達方面的一部分,是學生汲取人文知識主要途徑,但對于理工科學生來說,專業知識學習多以工科為主,接觸到的文史哲以及藝術方面的知識是匱乏的。人文科學更偏向于真善美、公平正義的追求,能夠敬畏生命和自然,而人文情懷則是強調人對生命和自然的感知以及情感[1]。理工科學生受到專業知識特點的影響,偏重邏輯思維和實用主義,但不善挖掘本質,人文素養缺位的問題更加嚴重[1]。
3借助新媒體平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
在信息爆炸的當下,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途徑多種多樣,效果也千差萬別,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新媒體建設毫無疑問是最為貼近大學生的途徑之一。針對人文素養培養的問題,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補充這一方面,在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中,學生汲取知識的方式在不斷改變,手機網絡的便捷可使學生在線上進行討論交流學習,共享資料,每晚睡前利用微信公眾號查看時事政治、了解不同的知識已經成為常態,新媒體的多樣性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習變的不在枯燥,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利用新媒體平臺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實質上是通過人文知識的理論學習從而引導并讓學生感悟到人文科學與人文情懷,新媒體平臺跟大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無意之中翻開平臺上推送的內容恰好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思考,例如推送時代楷模,作為學生的榜樣,可引導學生學習英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學習中國文博、美術、音樂、經典閱讀的過程中,會獲得相應的審美能力,實現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感悟人生,培養價值理性,逐漸從局部擴大到整體,從長遠而非眼前去認識世界、融入世界和改變世界,最終達到人文素養能力的培養。
4新媒體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路徑
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總書記人提出的“六個下功夫”,立足于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應用型人才5A培養架構”中的第一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的培養。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官方微信最主要服務于全校教師、在校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校友。其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日常的內容運營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引領,思想意識引領歸根到底,其本質依舊是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新媒體環境下,喚起人文精神,欣賞中華歷史傳統文化,在這一系列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結合以往新媒體運營經驗,我們提出并實施了以下幾點通過新媒體平臺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4.1人文素養內容的選取
在微信制作過程中,關于人文素養的選題是非常重要的,每天進行更新,讓學生細細閱讀并全面了解,內容要吸引學生,形式要多種多樣,將內容和形式有效結合起來達成完美統一,于此同時還要把握意識形態問題。微信公眾號的運營一般由學生干部操作,學生干部對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為解決選材來源,解決意識形態問題,電信學院借助學習強國APP下文化一欄,分不同板塊進行輪流推送,主要板塊有中國戲曲、中國音樂、中國美術、中國文博、中國文學等,每一周進行輪換一期主題。戲曲是中華文化和傳統藝術的一顆明珠,通過新媒體的推送使學生了解中國昆曲、京劇、粵劇,學習中國古典音樂五音-宮商角徵羽,體味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對美術的了解學習是讓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過程。文博與文學讓同學們去探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去感受民族文化精神,通過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學習從而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4.2線上線下相結合
新媒體的局限性易導致人文素養單方面傳送,所體現的人文素養也只是一小部分學生認為的,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因此在線上宣傳人文素養時對內容進行加以修飾,多用圖片來直觀呈現。線下組織學生對于線上宣傳人文素養內容進行鞏固設置知識競賽,以賽促學,同時也可使同學們關注線上推送,潛移默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能力。
4.3新媒體推送嚴把關
新媒體的每一條推送要經過內容選擇——制作——審核——發布——反饋——再次改進——創新等環節,新媒體的各部門向人體器官一樣各司其職,從辦公室的文字編輯到編輯部的整體排版再到技術部的音樂剪輯、視頻剪輯、圖片剪輯最后到責任人審核,受眾學生進行閱讀并反饋,新媒體人根據閱讀量及學生的留言反饋進行再次改進并根據意見在再次更改樣式等形成一個嚴格審核組織,新媒體的人文素養宣傳在這層層審核中逐步實現,絕對杜絕不符合主流價值,不具備人文素養的少內涵作品出現在新媒體上,在層層篩選中要達到高情懷、高質量的目標。
5結語
寧夏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以新媒體為平臺,全方位提升本學院學生人文素養,極大的彌補了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的短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文素養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堅持。“人文素養”的培養,是高校育人環節中的重要一環,高校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而人文素養能力的培養,可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感、榮譽感,從而達到厚植學生愛國主義的育人目的。未來,我們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探索出更多的,符合本學院學生實際需要的人文素養培養途徑,牢牢把握新媒體技術這一宣傳陣地,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蔡翔羽,彭瓊英.利用高校新媒體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實踐路徑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5):25-26.
[2]武惠營.論高校輔導員如何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3):99-101+118.
[3]李聯凱.周佳莉.秦臻.《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提升探究》.世紀之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