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洋
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診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反饋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提問還有一個有效的功能,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的注意力。但有些教師往往忽視課堂提問,因而影響教學質量。
提問的質量和問題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并未進行問題設計而是即興提問,這樣的問題往往偏離教學重點和關鍵,或僅僅限于較低水平。問題的設計,要圍繞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實際,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挖掘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并根據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多種水平的問題。
一、課堂有效提問應注意的問題一是精心設計問題。
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之后能正確答出為宜。若問題難度較大,可先安排學生討論,然后再要求作答。切忌設計那些不經思考便能回答的無效問題。問題題意應該明確、具體,且范圍不能過大,用詞要準確,以避免學生產生誤解和疑惑。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于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要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把問題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面向全體學生。
一般情況下,每節課的提問應盡量涉及全班所有學生。應讓大部分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幾個學生回答問題。教師要注意以各種方式提問,以適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學生。教師不能因學生成績的差異而忽視部分學生,也不能因個人習慣而無意識遺忘成績較差的學生。
三、提問應具有探究性:
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去探究。如“為什么”、“能舉個例子加以解釋嗎?”、“你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等等。以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度思考,使學生認識到思維的過程和答案同樣重要。
四、在提問內容上要求“精”。
教師設計的提問太多、太雜將導致課堂教學的“外緊內松”,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松松垮垮?!皾M堂問”其實就是“滿堂灌”的另一種翻版,這是表面上的“互動”,形式上的“互動”,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另一種負擔?!熬笔侵刚n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問題精要恰當,避免繁雜瑣碎,做到“精益求精”。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本身應該是經得起推敲,同時還得強調組合的最優化——問題與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爭使教師設計的各個問題組成一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讓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時,既理解和掌握知識,又得到嚴格的思維訓練。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并非問題越少容量越大越好,宜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適當適度。
總之,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失敗,并非看提了多少個問題,而是看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融注情感,把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融合貫通,把純知識的教學結合提問這一教學方法,很自然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將死板的知識,灌注于具體的語境中,易記而又有助于對課程的理解和深化,使教學顯得自然、流暢、貼切和實在。這樣的教學,知識與能力融合統一,相得益彰,學習不死板,不枯燥,能力訓練有依托,能培養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激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從應試型向素質型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