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明
摘 要:本文在充分結合各種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對當前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實施中應當避免的誤區進行了詳細探討,旨在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公務員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職務與職級并行 職位分類 激勵保障
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規定》,此規定的頒布是為了深化公務員分類改革,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健全公務員激勵保障機制,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公務員隊伍。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職務和職級并行實施中應當避免的誤區進行探討,旨在可以和相關人士互相交流學習,僅供參考。
一、避免輕視改革動機、目標多樣性的認識誤區
在對世界范圍的政府改革活動進行深度剖析后可以看到,無論是針對哪種改革來說均是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促成的。顯然這對于我國通過《公務員法》來構建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改革動機以及目標的多樣性特點。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具體改革期間,除了具備公務員權利體系構建特點以及勵保障機制建構特點以外,還擁有推動工作人員端正自身態度、構建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的主動變革特點。
顯而易見的是,促進工作人員職務以及職級并行制度改革屬于一項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相關單位應當深刻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之所以這樣說是其與我國公務員制度發展的腳步存在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所以切不可把改革政策簡單化,忽略這項改革應當涵蓋的制度構建以及發展功用。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得知:針對實施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來說,其應當避免改革實質上就是對非領導職務隨意代替的認識誤區的相關討論,需要從這一角度出發進行深層次的了解。不僅如此,還應當站在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環境與改革趨勢來強化我們的認識。打個比方來說: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公務員的職業發展已然成為當前相關制度改革的主線之一;無論是針對我國政治的變動來說,還是就行政領域的變動而言,均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保障機制成為現階段相關管理工作最為關鍵的問題等,均是推動我國相關制度可以朝著更好方向發展的課題。
二、避免改革是向“論資排輩”干部管理方式回歸的認識誤區
針對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改革來說,其核心任務為:對公務員職務設置方法加以改革,構建與之相匹配的職級序列,拓寬職級晉升通道,拓寬職級晉升空間,以此來推動公務員制度的不斷發展(該內容是在《并行規定》第三條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顯而易見的是,也同樣是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對公務員拓寬晉升渠道有著積極的意義。不只是這樣,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給公務員待遇的提升提供強而有力的制度保障,繼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針對本文所提及到的“暢通“拓寬”及其所修訂的公務員職級來說,其需要在充分結合“任職資歷”的基礎上“逐級晉升”,顯然這種情況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大鍋飯”;二是“平均主義”;三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等隨處可見的“論資排輩”干部管理模式,也從側面反映在實施職務和職級并行制度期間,為了進一步避免可能存在的誤區,這就要求相關事業單位應當最大限度地減少發生改革政策實施上的誤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針對剛剛修訂的《公務員法》當中的內容來說,其內容確實是在相關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了切實可行的激勵保障機制,這樣做可以在無形當中起到了維護公務員合法權益的作用,換言之此項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側重點需要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激勵保障;另一方面是對公務員群體的“厚愛”。不僅僅如此,就剛剛修訂的《公務員法》而言,其內容還對職級晉升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公務員進行全面、細致的考慮:一是個人德才表現;二是工作實績,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民主推薦亦或是民主測評等方式來明確最終的人員。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還對“公務員的職務等相關內容進行了嚴格規定,尤其是針對那些無法勝任現任職務、職級的工作人員來說,一定要采取針對性的手段加以調節,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優勝劣汰的局面。顯而易見的是,該制度從側面體現出了無論是職級序列還是職務序列來說,均重視競爭原理在職級管理中的作用,換言之其也是我國下達相關政策以來對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與優化,但并不是向以往人事管理模式的回歸。
結語
本文主要從避免輕視改革動機、目標多樣性的認識誤區、避免改革是向“論資排輩”干部管理方式回歸的認識誤區這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希望在本文的論述下可以引起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繼而為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編者.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05):12+1.
[2]賈洪波.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解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1):110-116.
[3]何憲.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6(09):12-17.
[4]侯莉媛.淺析我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的改革困境及對策[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29(0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