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從原先的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再到創新教育,其實教育本身就是以人際交往為前提的人文實踐。在教學中,有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師生心靈對話的過程。傳統課堂教學觀把課堂教學簡括為簡單的認知活動,既忽視學生的多種需要和潛在能力,又忽視師生群體的交互作用和創造能力,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
剛畢業時,我也時常“危言聳聽”,可我發現我的意思和目的卻無法在學生身上奏效。經過不斷的摸索后漸漸地發覺,改善師生交往尤為重要。
一、“尊重”是師生平等交往的基石
我們知道,教育好學生,先必須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必須做到尊重學生。尊重就是對學生人格的肯定,把學生當作完全平等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身體相貌、興趣愛好、思維方式、言行舉止、思想感情等。
每個孩子的身體相貌會有美有丑,智力發展會有高有低,但尊重的需求卻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對于個別特例,就有必要改正學生的態度,調整課堂上的視線投向,對他們變忽視為重視,變嫌棄為喜愛。讓中差生也能看到老師親切的目光,和所有同學都能友好相處。
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這點,我還頗有體會。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一節有這樣一道題:下面每組圖中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為什么?
大部分同學都能正確解答,而一位同學卻提出異議:“為什么相等呢?因為那兩個圖形的影子是一樣的,所以相等。”同學們哄堂大笑,我也不禁笑了。那位同學顯得局促不安。“老師很欣賞曉軍同學能想出這樣的理由,人的影子確實有和人的身高一樣長的時候。”曉軍頓時顯出幾分自信。我頓了一下,繼續說:“但大家再想想,人的影子不是也有比人的身高長或者短的時候?”同學們點點頭。“既然這樣,那能不能根據圖形的影子,就斷定它們面積相等呢?”曉軍搖搖頭。“曉軍同學能想到這個沒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這一想法也對了一半。我們要為有這樣的同學而自豪!”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響了起來,曉軍也體面地坐了下來。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們隨時可以迸發各種神奇的火花。如果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這些新穎奇特的想法都有可能被否定,就無形中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和創造性。有人評價:“孩子剛入學時,像個問號,等畢業時卻成了句號!”無疑告訴我們教師引導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擁有一顆童心,才能在和學生交往的過程中找到接觸點和共振點,把握教育的契機。
二、“溝通”是師生和諧交往的橋梁
愛學生,要與每個學生進行溝通,溝通是師生和諧交往的橋梁。由于師生社會角色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一,難免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個體不同,為其配置不同性能的“鑰匙”。家訪、談心與語文老師攜手讓學生寫作文,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老師。這是我了解學生,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徑。
教師對待學生一般使用批評和非批評兩種方式,結果卻是天壤之別:前者可能引起反感,后者可以形成合作。當然對學生的施教過程中,批評又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要就事論事,要真誠、坦率而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例如一位學生上課說話,示意后依然如故,課后,我便找他談話:“上課你隨便講話,擾亂了其他同學的聽講,也打亂了我的講課,我感到很痛心!”簡單的談話在師生之間形成了親切感,絲毫沒有強制的味道。
在學生當堂、當眾指出教者的錯誤時,教師往往感到沒面子,對學生罵個狗血淋頭,其實這不僅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還適得其反。我們要冷靜分析,擇善而從,并且稱學生是自己的“一題之師”。
數學老師一般不做班主任,更要注意課間與學生生活在一起,主動接近學生,處處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溝通。作業評語傳送著教師的期待,是一種有效的方式。我常常會在作業批改時寫上我的評語。我的體會是,作業評語具有短而快的效應—使學生和我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對教師的期待落實快。
三、“寬容”是師生交往的精髓
寬容是一種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崇高境界,愛的精髓。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在這里所謂“寬容”,絕不是指對學生錯誤行為的漠視和放縱,而是實施過程中的一種教育方法,其核心是加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從而達到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目的。
教師們最頭疼的莫過于學生拖欠作業,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做作業,今天說“忘帶了”,明兒說“丟了”。如果學生沒做家庭作業,我便在他的作業上寫上:“小A,昨天作業怎么沒做?是不會,還是…...能告訴我嗎?你的朋友。”班上偶爾一兩個學生不做作業,個中緣由,均仔細分析,我想有“寬容”之功吧!
我認為在實施寬容時,應注意做到:一是時間上的寬限,課上出現的問題,盡可能在課后處理;公共場合發生的情況,盡可能私下解決。二是條件上的寬讓,允許學生“討價還價”,諸如節日少布置點作業,也未嘗不可。三是處理上的寬大,盡可能從寬。四是態度上寬宏,我們經常發現有時尤其強調的問題,學生卻犯了,不必想不通,不必認為是學生在跟你對著干。功夫不負有心人,相信終究有一天學生成功的喜悅會揮灑在老師的心田上。
四、“欣賞”是師生交往的新生
人需要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建立起對自己的認識,即所謂“鏡中自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
鼓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們對自己的學生,無論是聽話的還是調皮的,是尖子生還是后進生,都要以欣賞的目光看待他們的優缺點,堅信“垃圾也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堅信每個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堅信每個人都可以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欣賞使師生之間的交往獲得了新生!
例如:在教學《小數、分數與百分數互化》的復習課時,要求學生把0.4等小數化成百分數。在成績較差的同學回答出40%之后,我讓她說說是怎么想的。她說:“0.4=4/10”,才出口,同學們噓聲一片,我示意別打斷,請她繼續說。“0.4=4/10=2/5”,有同學禁不住笑出聲,我也想:這是扯到哪?可還是耐下性子。“分子分母同時乘以20,等于40%。”“哎呀,真了不起!”隨著我的稱贊,同學們也鼓起掌來。“大家看,她先運用小數的意義把小數化成分數,再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接著又靈活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數。這一系列知識她掌握得多清晰!”同學眼里噙著淚花,我想此時此刻她一定認可了自己,整堂課也因此情趣激揚,“白開水”變成了“茅臺酒”。
《學習的革命》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是啊,善待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