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并結合實際運動項目對體育實踐中分解教學法的利弊進行探討,從特定的運動技術系統視角探尋分解教學法在實際運用中的前景,為分解訓練法在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的拓展應用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分解教學、運動技術系統觀、合理性
1.運動技術系統
何謂系統?系統理論的發起者將其定義為一個元素的復合體,它們相互作用并相互作用。體育技術的核心是人們促進這項體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而體育技術的變化正在影響著環境的變化。與此同時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在影響著運動技術的發展,所以他們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推動這運動技術的發展,比如乒乓球材質的改變直接影響了乒乓球的發球技術,為了適應新材質球速度與旋轉的改變,技術必須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體育運動技術它是一個系統的集合。
2.運動技術系統的構成
運動技術系統是由運動技術的主體人和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還有場地設施等諸多單個因素構成的集體,其中構成主體的因素又包括一線的運動員和教練員、教練組成員,也包括體育相關專業的學生和老師群體。
3.運動技術系統特征
3.1運動技術系統的復雜性
在運動技術系統中,系統的各種單元技術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包括基礎技術和高硬度技術,以及特殊技術和綜合技術,標準化和個體差異,漸進和艱難的進步,內部機制和外部形式,以及體育技術創新。
3.2運動技術系統的非線性
非線性是運動技術系統的基本特征。這是個人無法表達的行為,因此不適用加法原則,在非線性系統中,每個元素相互影響,相互耦合,一個變量的微小變化是不成比例的,甚至不可預測的。如網球的正手擊球,要想發揮出理想的擊球速度、擊球深度和方向,首先要判斷好來球的落點,隨即移動并調整步伐,引拍同時做好準備姿勢,準備姿勢是首要前提,而協調全身發力擊球是建立在穩定的準備姿勢基礎之上。當一個微小的影響因素變化時,如球的旋轉、步點沒到位等,都可能造成你擊球落網。正是這些子要素相互作用,才能使正手充分發力擊球并能獲得想要的速度、深度和方向,甚至能獲得制勝分。
4.分解教學法利弊
通過歷年來眾多理論與實踐的反復推敲,部分學者認為分解教學法在實際學習育教學的過程中具有合理性。它的合理性在于,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分解教學法有利于視覺和動覺的結合。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運動技術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整體性能遠遠高于其中一個或多個元素之間的獨立性。運動技術以組合和動作鏈的形式存在,不能破壞技術動作動作鏈和違反運動技術的組合性特征,否則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能保持動作的連貫性和多余動作的出現。通過這種方式,運動技術系統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完整性,并且非元件之間的簡單添加不能隔離技術。
然而也有學者持這樣的觀點:分解教學法在實際學習體育技術的教授過程中也存在不合理性的方面。它的不合理性在于,分解動作過細,還會大大地增加練習手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分解內容過多大大增加了實際工作量、分解后的內容過多教授實間會延長影響實際效率。對于鐵餅項目,投擲鐵餅是一個非定期項目。但就整個技術來講,在比賽中決定成績優劣的關鍵技術—背向旋轉都是一個統一的完整技術,這取決于各種技術環節之間的協調和密切聯系。在教學中,教學和教學時間的重點往往是學習和掌握個體技術,技術的整體合作處于從屬地位。這樣就必然會促使單個動作過份強化,甚至形成頑固的動力定型,給以后的完整的背向旋轉投擲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這也是當前在一些中、小型田徑運動會上,能采用背向旋轉投擲鐵餅技術參賽的運動員為數不多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投擲鐵餅技術教學時,盡可能保持運動技術的完整結構,精選教學手段,簡化教學過程。
5.結語與討論
在實際體育課程的教學中,科學合理的運用分解教學法可以使復雜的技術動作化整為碎。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完整的技術動作,減小學生因復雜的技術動作環節而產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上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所以,在實際的體育課程教學期間,合理使用分解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但是,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無所不能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注意分解后動作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不要破壞技術動作的結構和特征,保證技術鏈的完整性。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要勇于創新,要靈活運用,再借助一些現代化的教育工具來輔助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
分解訓練法在實際應用中應當根據實際運動項目的特點而分解,在項群理論基礎上,技能主導類項目應是體育課程教授過程中首選方法。周期性技術鏈較短的項目不建議用分解訓練法,因為技術鏈較短的技術動作再分解會割裂動作的連貫性,并不利于學習者掌握該動作。
分解練習法在體育課程教學、運動競技訓練過程中應用廣泛,但是目前的實際操作過程與理論基礎割裂,缺少科學的理論支撐,應當加強理論研究為實際實踐服務;訓練理論發展至今已有較多成果,但是更為深入的技術領域研究仍顯單薄,尤其是與其他交叉學科的結合,運動技術系統涉及人體運動科學、醫學、計算機等領域,我們的研究仍需加大寬度、拓展深度。
參考文獻:
[1]秦書生,陳凡.復雜性視野中的技術[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20):60-62.
[2]楊培基,于曉東.論體育課程中的運動技術及其教學[J].體育與科學,2009(30):77-79.
[3]王廣虎,冉學東.論運動技能[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18):8-14.
[4]唐建軍.運動技術發展的特征、不確定性與競技體育制度安排[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80-982.
[5]鄭雨.休斯的技術系統觀評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11(11):28-32.
[6]吳慶超.論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的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04,(3):51-52.
[7]李世超,蘇竣.技術復雜性及其導致的社會風險[J].中國科技論壇,2005,(5):100-104.
[8]張連江,李杰凱.體育運動技術課程改革的哲學理念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6):809-810.
[9]王再進.談談技術復雜性的內涵、特性及分析維度[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5):255-256.
[10]吳彤,胡晨.論技術復雜性[J].科學學研究,2003,21(2):126-130.
[11]邵偉德,李啟迪,劉忠武.運動技術教學原理構建[J].體育學刊,2013,3(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