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培育。這是一項長期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學校教育是我國主要的教學形式,班級授課制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為“班集體靈魂”的班主任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歷史重任。本學期我擔任一(2)班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這個學期里,為了搞好本班的班風、學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素質,我主要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 細要求
一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控力差,紀律渙散。我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課上進行趣味教學,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好學生的紀律。利用班隊會課學習學校規章制度,提醒學生做好上課準備工作,并且在課后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根據學生的表現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日常學習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逐漸養成認真聽課、認真作業、下課好好休息、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1)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習慣。在學校,紀律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本學期,我經常利用班隊課教育學生怎樣遵守課堂紀律。平時上課經常進行小組評比,發現某些同學或者某個小組做得好及時表揚,在班中樹榜樣,發現不良現象及時糾正。
(2)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即要求學生做到儀表美、語言美、心靈美。強化要求學生執行學校的學生行為規范,衣著整潔,不赤腳、不穿拖鞋上學,由班干部督促檢查,結合評比制度,促使學生自覺自悟,現在同學們都已經養成了這個良好習慣。在語言行動上,同學們懂得講文明禮貌,無論在校內、校外,他們見到老師都很有禮貌地叫聲“老師好!”同學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拾到東西交公的好人好事不斷涌現。從他們的行動已經可以看到:在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已經發出美的幼芽。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如通過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游戲,教學課件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 勤引導
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現在的學生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在家里父母根本舍不得讓孩子干活,因此在學校、在教室看見地上有紙,哪怕是踩上也不撿起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指使學生把地上的紙撿起來,放入紙簍。這樣持續了一個多月,學生還是你讓我撿我就撿,你不吱聲我也看不著,沒有一點兒積極主動性,這時我就開始思索,怎樣才能使學生人人關心班級,人人講衛生呢?從這以后,我每天都早早來到學校,首先打掃一下教室,灑上水,發現地上有紙再也不喊學生了,而是自己把它撿起來。幾天過后,有些同學看見地上有臟東西主動打掃干凈,再也不用老師去指派了,對這些同學我及時的予以表揚,夸獎他們愛干凈、講衛生的優良品行,漸漸地全班同學都養成了這種良好的習慣,誰往地上扔一塊紙屑,馬上有人譴責他,大家都把破壞班級衛生看成是可恥的事。全班同學都有了為班爭光的集體榮譽感。通過這件事我受到了啟發:指派是被動的行為,不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要讓學生真正養成好習慣,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要讓學生有家的感覺,于是我教室的每一塊地方都分給了學生,黑板有人承包了,飲水機的清潔、窗臺、地面的衛生,燈的開關……都被學生承包下來。這樣孩子就像在自己家一樣,有了一份責任。以前塵煙四起的空氣、歪扭的桌椅、滿地的紙團、臟亂的掃除工具被清新的空氣、整齊的桌案、照人的地面、和整齊的掃除工具所代替。現在一走進我班,會讓人感到心情舒暢。在學校組織的“流動紅旗”評比活動中我班多次被評為“流動紅旗”班。
三、? ?樹榜樣
小學生的學習往往從模仿開始,人們常說,學生身上有著教師和家長的影子,所以設身處地,樹立榜樣,不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就是對高年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
低年級兒童的模仿性很強。教師是他們心中的偶像,教師良好的言行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整個行為訓練和習慣養成過程中,教師的示范作用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人們常說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師要身體力行,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自己做得到。上課起立時,教師標準的站姿,就是無聲的命令;下課后,教師俯身撿紙,就是最好的榜樣。對學生好的行為,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熱情洋溢的話語,一個親昵的動作,一個微笑,都能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
四、? ?重配合
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家庭作為兒童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與權威性,同時也具有先入性、基礎性的特點;家庭教育與兒童的成長同步,使家庭教育帶有持續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好多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跟孩子的學習成績成正比。一年級有相當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存在過于溺愛的傾向。認為只要孩子的學習好就行了,其他都無所謂。為此,我精心準備了開家長會的內容,精心 布置了教室,營造了與家長和諧交流的氛圍,在會上我從“一切為了孩子”的角度去改觀一些家長的態度,對家長進行教育觀念和輔導孩子的培訓,認真疏導,細致說理,耐心的同家長分析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努力贏得家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
誠然,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學生長期努力,需要老師不斷地督促引導。育人的工作是復雜的,任務是繁重的。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經年累月,促使他們自覺養成各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美的東西其本性都是在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長硬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抓住兒童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從現在開始,從小事開始,只要我們真誠地捧著一顆“愛心”,一顆“誠心”,孩子們好習慣將會讓他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