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夢園 賈玲華
摘要: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載體。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得體表達信息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談話者語言掌握能力高低、個人文化背景不同,往往會產生語用失誤現象,本文通過對電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分析,闡述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失誤;語用語言失誤;社交語用失誤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我們接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學習其他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但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因為文化碰撞產生了諸多問題。電影《世界是平的》展示了印度與美國文化間的沖突與融合,出現了大量跨文化語用失誤現象。本文試圖分析該電影中的語用失誤以有效規避失誤,提高語言能力,旨在幫助我們在跨文化時代成為一個更好的交際者。
一、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最早由英國語言學家珍妮·托馬斯提出,她指出語用失誤即傾聽者不能理解說話人的真正含義,語用能力由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構成。語用語言能力以語法能力為基礎。只有語言使用者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語言資源之后,才能準確使用語法規則來造句,并使其在特定語境中被理解,從而實現特定的交際意圖。社交語用能力指在社交情景中構成得體言語行為的能力。托馬斯把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金祥禹,2017)。
何自然(1997)認為:語用語言失誤是指錯誤使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違反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社會語用失誤是指由于忽視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錯誤選擇語言表達形式。
二、電影《世界是平的》中的語用失誤
1. 語用語言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簡單來說,就是語言本身的錯誤,是由于對另一門語言的常用詞匯與固定搭配的不熟悉以及對自己母語的依賴及套用而產生的失誤,在語法、語音方面較為常見。
在電影《世界是平的》中,語用語言失誤出現的較多,如:(1)美國人陶德·安德森來到印度訓練客服人員。印度接待人員在孟買車站接應他時,接機牌上把Todd誤寫成了Toad(意為蟾蜍),沒能接到陶德。(2)陶德在街頭賣刨冰,由于小販的口音難以辨認,陶德只能通過觀察小販動作和表情來猜測其意思。(3)陶德第一次與印度客服經理普洛會面,互相介紹名字時,再三強調自己的名字是陶德而非拖德。(4)進一步交談時,陶德形容自己的工作內容就是把廉價品賣給鄉巴佬,而普洛完全聽不懂表示“廉價品”和“鄉巴佬”的單詞。這是因為不了解英語中一些常用詞匯引起的誤會。(5)阿吉姨第一次見陶德時,問“What’s your good name, please?”(請問你的尊姓大名是?)陶德完全聽不懂。(6)進行培訓時,曼彌詢問“small talk”是什么意思,實際上這是一個較為常見的英語表達,表示“閑聊”的意思。
在這部影片中,由于印度口音難以辨認,以及印度人將英語中一些表達與自己的文化融合,導致陶德難以理解、深刻感受到文化沖擊的片段還有很多。語用語言失誤使得溝通變得較為困難,文化沖擊感更為強烈,外來文化者更難適應當地文化,文化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不順暢,達不到交際的真正目的。
2. 社會語用失誤
社會語用失誤的產生是由于交際雙方社會文化的差異,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規則、社會距離、禁忌語、價值觀,按照自身的習慣進行語言交際(張慧, 2018)。
在電影《世界是平的》中,阿吉姨請陶德品嘗她做的點心,第一次見面連問“你父親是做什么的?”、“你年薪多少?”、“你結婚了沒?”、“你有女朋友嗎?”、“為什么分手了?”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獨立、主張個人隱私的美國人眼中,是不禮貌甚至有些冒犯的問題。反過來,陶德認為能在牛身上烙印的產品很正常,但是這樣的表達對于尊敬牛的印度人來說,卻是很冒犯的。
由此可見,不熟悉對方社會文化及諸多禁忌,語言能力不強,會導致語言使用者下意識按照原本的思維方式表達,依賴于自己的母語,最終導致社會語用失誤。
三、避免跨文化語用失誤的措施
跨文化語用失誤不僅會影響溝通交流的質量,使談話達不到預期效果,長遠來說,對于各個國家之間文化的傳播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跨文化交際者應鞏固兩種語言的使用方法,以積極友好的態度正確理解學習不同文化背景,盡力避免文化中的禁忌與不恰當表達。
Michael Byram在其書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書中提到了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四大因素:態度、知識、技能、教育。我們可以從這四個方面來看如何減少跨文化語用失誤。
1. 態度
文化沒有高低優劣,我們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學習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用欣賞的眼光認識他國文化。例如一直飽受異樣眼光的黑人英語,近代語言學家認為其語法不嚴謹,由于其對詞尾輔音連綴進行簡化,省略“be”動詞,使用雙重否定等特點,學習英語者往往抱有一種歧視態度。但是語言是平等的,每個人是平等的,文化也不存在高低,因此學習一種不同的文化背景之前,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2. 知識
要全面了解自己國家及其他國家文化中的習慣稱呼、打招呼方式、象征意義、禁忌等。比如在中國,龍象征高貴、神圣,是我們民族的圖騰,而在西方則帶有兇惡暴力的意味。又比如在中國,用狗來形容人,總帶有一種侮辱的意味。而在西方,狗是一種忠誠友好的象征。另外,由于現在信息傳播迅速,一些網絡詞匯被加入詞典,我們書本中一些“地道”的表達,已經過時了,因此我們要緊跟潮流,更新自己的詞庫。
3. 技能
技能則主要是對語言的掌握能力。主動尋求交流的機會,避免因為將母語習慣性地帶入目的語中,錯誤使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違反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在不斷交流中,熟悉語言在具體語境中表達了什么含義,熟悉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
4. 教育
在語言教育中,應培養學生擁有一種文化批判意識,不被文化差異所限制,能夠以靈活高效、開放包容的方式和態度進行文化交流,擁有高度的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英語學習中,應該注意給學生良好的交流環境,培養其適應能力,最好是定期與外教等進行溝通交流。
四、結語
正確理解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十分重要。首先要充分了解不同語言間的差別,掌握語法句式等基本信息,其次學習異國知識背景,進行對比分析,避免將自己的習慣表達與思維模式照搬過去,減少跨文化語用失誤。
參考文獻
[1]金祥禹. 跨文化交際中的英語語用失誤及應對措施[J].納稅,2017.
[2]張慧. 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研究[J]. 現代交際(Modern Communication).2018,5:91-92
[3]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