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要: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藝術的一個大的發展時期,憑借著西方現代主義帶來的沖擊而開始向之靠攏,借由自己的情緒抒發而模仿并探索著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當代藝術”起源于歐洲,概念源自于西方。西方當代藝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世界處于一個大變革的狀態。中國當代藝術大約始于1970年代,創作初期的模式是針對西方當代藝術的模仿與復制,然后在中期進行了探索和反思,如今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當代藝術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用“中國符號”、“中國身份”、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來進行借鑒加以創作,讓中國的當代藝術具有與眾不同的“中國性”。中國當代藝術獨有的繼承了符號背后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如今中國當代藝術比西方當代藝術擁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與復制,它具有時代性的新含義和新概念。通過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來探討中國當代藝術的詮釋,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重點。通過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符號,合理借鑒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結合當代時代的發展特點,來嘗試和構建中國新的當代藝術創作體系。
關鍵詞:中國當代藝術;行為藝術;大眾審美
當今社會在全面發展,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文化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響。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藝術的一個大的發展時期,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對這個階段的藝術有個明確的解釋或者形成系統的定義。
這時期的藝術一直處在一種尷尬的位置,沒有資金的支持,沒有固定的場所,甚至有些藝術家沒有較強的知識儲備,只憑借著西方現代主義帶來的沖擊而開始向之靠攏,借由自己的情緒抒發而模仿并探索著屬于自己的藝術道路。藝術家們汲取到了新鮮的血液,大批藝術創作者發現藝術還有新的表達方式及形式手段。于是涌現出了新的并不成熟的創作形式為主的藝術家們。
八十年代那種促使藝術家產生過量激情的意識形態神話煙消云散了,空洞的理想主義連同它所有的神學迷霧也夢幻般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會進步和人類對自身價值、活動、發展進行關注的各類充滿活力的瞬間。九十年代初,一種以寫實技巧為手段的作品和觀眾首次接觸,這也就是后來走在中國藝術市場主流的一些藝術家。主要畫家包括喻紅、劉曉東、方力鈞、趙半滌、宋永紅、鄧箭今等,他們的作品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這種作品是對生活和社會的近距離逼視傳達出復雜的文化和社會心理。我們再也無法阻擋和漠然視之。
沒有哪一種單一的價值構造再能統治人們的想象力和觀念,價值多元化和個人經驗崇拜已經彌漫在這一代人的整個生存觀之中,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它更像是現實功利,個人欲望和市場操作的混合物。但其現代性主題未變,它將在新的藝術環境中被重新書寫。中國時下的這些藝術家們就是在這個轟轟烈烈的時代背景下畫著自己的情趣。沒有描山畫水的大氣勢,沒有熱血噴涌的革命義氣,只是固執的堅持勾畫著人類的情感世界。在他們的筆下或者藝術創作的內涵里,也許更多的場景只為表達自己對世事的看法。這種看法傳遞著嘲諷、不滿甚至是更為殘酷的現實世界。
中國當代藝術家正在非常躁動不安的尋找各種刺激的創作路子,這種刺激不僅僅是當作品所呈現出來的一瞬間在感官及精神上的刺激,甚至還包括了創作之前素材累積中的自我刺激,和作品最后留給觀者甚至是作者本身的余味。行為藝術是一支令無數人都覺得頗為刺激的道路,這種藝術方式時刻在提醒乃至突破大眾審美的極限,以及讓藝術家感到興奮的藝術行為模式。藝術教育里和日常的藝術接受知覺里,行為藝術被拒絕、被詆毀、被嘲笑、被否定。進入到宏觀的層面,行為藝術一直扮演著社會前衛的姿態與作用,從社會的態度以及藝術自身疆界的劃定,都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給不出統一的現時代的藝術定義,是因為我們總想框定那些充滿人性的東西。當代藝術的很多表現都不是說物本身,而是物的關聯性是什么。在當下的華人藝術圈內,不乏有部分藝術家在為了行為而去創作藝術,為了尋求刺激而選擇行為。行為藝術的當代屬性,而當代藝術對傳統藝術概念的突破,使得它具備了社會關系的很多特征。
何云昌是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發展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藝術家,就何云昌行為藝術而言,他實踐了二十余年,可以說是中國從事行為藝術持續時間最長的藝術家,他的某些行為藝術在通過刺痛自己本身的前提下而去刺激觀者的社會神經,質的對比、疼痛的真實表現,這都無非是在諷刺并挑戰著這整個社會、大眾文化的接受能力和欣賞能力,還有當今的政治底線。他的每次行為無疑是在對自己做出新的宣言,而引起大眾的反思,每一次都在提醒著我們對于自身肉身上的加負太多太重。在《春天》的行為中的幾個元素:裸體的女子、撲克牌、皮肉的創傷、淋漓的鮮血無不被一面巨大的光可鑒人的金屬屏蔽映照著,猶如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畢現于此。這種藝術對觀者而言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換,欣賞角度的顛覆。從最直觀的視覺刺激到更深一層的精神震撼,這無疑不刷新著觀者的接受能力。但是這種刺激帶來的真的就全是正面的所謂的審美影響嗎?這還有待時間的進一步認證。
這種變相的甚至可以說是變形的藝術是不是能經受得住歷史的洗禮,這種藝術方式是否可以真的可以等同于藝術。是否又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妥協社會的偽藝術,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創作出來的謀利商品。是否在當下社會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情愫,依靠這種極端的手段來進行推崇。還是說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在變化,隨之而變的還有人們的思想觀念,在這樣開放的年代藝術就可以不再堅持審美底線而抒發自己的一種扭曲形式。這種思維模式是否又是因為在社會利益的驅使下而在藝術范圍內達成的一種默契的共識。
參考文獻:
[1]劉建偉著.誰在傷害藝術.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
[2][法]丹納著.藝術哲學.
[3]凌繼堯著.中國藝術批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