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玲
摘 要:在人的一生各個發展階段中,幼兒期的生命與健康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幼兒的安全教育工作需要社區參與及管理。社區教育能夠促進幼兒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社區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保障幼兒的健康成長和一體化。
關鍵詞:社區 教育資源 幼兒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08-0019-01
“社區”一詞是由拉丁語翻譯而來,而對這一詞的含義,不同學者做出了不同界定。李生蘭指出,社區是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社區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間,社區離不開一定的人群,社區人們進行社會活動及存在互動關系 。因此,社區必須存有一定的領域范圍和人群,社區資源指的是一定領域范圍內的資源。我們常把社區資源分為物質環境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三方面,這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每一所幼兒園都坐落在一定的社區之中,不同的幼兒園所處的社區、周邊環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幼兒園要從實際出發,依靠社區,因地制宜地運用社區的德育資源,發揮有利因素,轉化不利因素,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第一,要研究資源的性質。社區的教育資源有有形和無形之別,“有形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組織等;無形教育資源,包括社區意識、社區歸屬感、良好的社區氛圍、社區互助的倫理規范。”第二,要整合資源的優勢。在運用社區的德育資源時,教師要注意形成教育合力,主動與掌握優勢資源的單位、街道、居委會聯系,使社區的優勢資源能及時轉化為幼兒園社會教育領域園本課程的優勢,以增強幼兒德育的實效。第三,要運用資源的特色。幼兒園只有把社區的德育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才能拓寬幼兒品德教育的空間和內容,更新幼兒品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使幼兒品德教育達到最優化。 社區資源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
1.有效利用社區的人力資源
社區內資源豐富,特別是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社區可以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特別是職業優勢。社區可成立家長補習學校,邀請那些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或研究的人員進行講座,為處境不利的家庭宣傳那些科學育兒知識,普及優生優育的觀念,對處境不利的幼兒進行補償性教育。
2.有效利用社區物質環境資源
利用社區物質環境資源對處境不利的幼兒進行補償性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處境不利的幼兒尤其是那些身體殘障和經濟困難的家庭,很少有機會到戶外去參觀,然而幼兒的思維還處于直觀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階段,他們認知的發展更需要借助一些有形的物體。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社區物質資源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如帶領幼兒去參觀博物館和科技館,能夠使幼兒親自接觸到這些有形的事物,有助于其理解,豐富其感性認識。
3.有效利用文化資源,發揮其隱性作用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文化的宣傳方式。社區應該擔當起營造尊重差異的文化氛圍,發揮社區資源的宣傳優勢,營造溫馨環境,進行環境滲透教育,發揮其隱性作用。透過宣傳欄等方式宣傳健康有益的文化。倡導整個社區對身體有殘障和經濟困難的家庭進行幫助,使其感受到整個社區的溫暖與力量,進而感受到整個社會的溫暖與力量,來撫平其心理的創傷,使處境不利的幼兒能夠身心健康的發展。
4.根據社區特點因地制宜采取相應措施,開展適應性活動
社區應定期舉行活動,在舉行的活動中,使得正常兒童與處境不利的幼兒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正常兒童認識到處境不利兒童的缺陷,愿意與其交往,并尊重他們的差異。陶行知倡導的“小先生”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運用到活動中,我們可以請那些發展較好的小朋友教導處境不利的幼兒。因為幼兒之間的交流更容易使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也能以自由放松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
5.知識是通過社會情境中的交流而形成的,具有社會性
社會情境中的交往與合作對于兒童的學習是十分有意義的。把幼兒從“課堂中學習”引領到“社會情境中學習”,給幼兒充分、自由的想象、發揮的空間,教育效果遠比預期的來得好。如:與社區部隊有共建關系的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社區資源,聘請戰士做孩子們的課外輔員,給孩子們講故事、做游戲,參與孩子們的各項比賽等。軍人良好的精神狀態、勇敢自信的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摔倒了他們不再哭鼻子,做操時他們個個精神抖擻。把幼兒帶入社區,讓幼兒在社會情境中去感知、學習,并且獲得快樂的體驗,是一種新舉措,新的進步。教師深刻地認識到,從“課堂中學習”到“社會情境中學習”,絕不是簡單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更進一步的資源整合。
6.結語
社區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它時刻在起著教育作用。社區的各種資源對開展家、社區合作都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家庭是社區的細胞,社區是孩子成長的大環境。社區中隱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同樣社區中的人們也需要接受科學育兒知識的熏陶。
參考文獻
[1]周雋.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幼兒園戶外活動的實踐研究——以萬嬰幼兒園為例[D].湖南大學,2012
[2]李生蘭.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陳鶴琴.創建中國化科學化的現代幼兒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