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我想在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顧城在詩中喃喃自語自己是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要做一個“任性的老師”:我要在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畫下孩子最明亮的眼睛,畫下孩子最幸福的笑容。
上學期的一天,中午吃飯時我打開了飯盒,一看見魚我就皺起了眉頭。不擅長吃魚的我,想給學生做個榜樣——不挑食,只得硬著頭皮吃魚。這不,一根魚刺卡在我喉嚨里,咽不下去,又拔不出來,眼淚在眼眶打轉……這時,樂樂同學一邊用手捻著飯吃,一邊和同學們說:“老師被魚刺卡住了……”這時,一只小手伸進我的飯盒里,捏出一根魚刺,跟大人似的對我說:“這么大一根魚刺,老師你可別再卡住了!”說完,又在我的飯盒里挑出魚刺……看著樂樂幫我捏出的魚刺,我陷入了回憶……
1 他是一根魚刺
那是樂樂上小學第一天的中午,我當班值廚。當我和同學們說抱臂坐正時,樂樂正兩手拿著他嶄新的鉛筆盒,根本無視我說的話。為了樹立老師的威嚴,我立即走到他跟前,將他手中的鉛筆盒抽走,拍拍他的背,用姿勢告訴他要坐正,可他歪著腦袋,擠著眼睛看著我:“我不想坐正。”這樣的娃不震住,以后該怎么管?我的臉馬上由晴轉陰,跟他嚴肅地說:“上小學,就要有小學生的規矩,快點坐正!”樂樂一愣,被我這氣勢嚇住了,老老實實地坐正了幾分鐘,上課的余光看見樂樂時又在趴著……之后的每一天,都有小朋友告訴我:“樂樂又打人了!”“樂樂往我飯盒里吐口水!”“樂樂拿我的東西!”老師們也每天和我抱怨:“樂樂真是太調皮了!”。
一學期后,家長來學校把腦科醫院開的證明給我,原來樂樂是一個“多動癥患兒”,難怪他無時無刻不在動。上課時,他會偷偷拿同桌的筆盒,他會用鉛筆去戳周圍人。吃飯時,他只要看見誰開飯盒,他就朝碗里吐一口唾沫,吃飯更是喜歡“原始人吃法”——用手吃……他的種種表現都令我頭疼。但是,他的表現都是帶有“攻擊性”的,同學開始漸漸離他有距離,老師的責備也讓他更加煩躁,于是他采用極端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力。他真的就像根魚刺,誰都不愿意靠近他,他也會經常用自己的“刺”來刺傷他人。
我和他講道理的時候,他就會瞪著一雙大眼睛,用無辜的眼睛望著我,小手不知道往哪兒放,鼻涕經常是掛著也不會去擦。我說一句,他就說:“什么意思?”令我又氣憤,又無奈。當時的他,在我眼里就仿佛一根魚刺,刺痛著我的心……
2 軟化這根魚刺
我不想做一個“河東獅吼”的老師,于是我一次次地翻看教育書籍,書中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都在告訴我“溫柔而堅定”地教育孩子。
于是我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行為,時常的“隨身攜帶”換成了“每節課分享”。我悄悄地告訴他:“每節課的分享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只要你每節課來分享,我就會送你一顆糖果。”他的嘴巴張成了“O”型,然后興高采烈地跑開了。那個學期,他都會跟我進行“每節課分享”。要是課堂表現很好,他一定是歡快地叫聲“報告!”邁著小碎步,然后跟我說話;要是課堂上又被老師狠狠批評了,他會在門口猶豫一陣,歪著腦袋、吐著舌頭,用蚊子哼的聲音說:“報告。”從他每天的報告聲中,我就知道了他上課的表現。
對于這樣的一個學生,讓他和其他同學同一個標準,對于他來說真的是“難于上青天”。所以我給他的標準就是和自己比,只要比之前表現好了,就會對他進行鼓勵,讓他要再接再勵!
3 “頑固魚刺”變“小暖男”
漸漸地,漸漸地,他變了!他會主動幫忙發本子,午餐發水果,對同學攻擊性的行為少了很多……還會主動關心起我來。
這一次,他主動幫我挑魚刺的動作,看似不衛生,但他是在用他的方式關愛我。看見我被魚刺卡著了,提醒其他同學不要打擾老師;看見我碗里的“魚刺”,他用手去捏出來,我的眼睛濕潤了……
我更堅定地要做一個“任性的老師”:在地上畫滿窗子,讓每一個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畫下孩子最清澈的眼睛,畫下孩子最燦爛的笑容。
教育反思
1.有愛的教育才是有溫度的。
心理學家羅洛梅指出,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愿,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愿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如果沒有足夠的愛心,老師不會有足夠的興趣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與他們交談,不會對他們抱有無條件的信任,不會對他們的一點點改進做出響應。
2.教育的溫度需要智慧來保溫。
教育應該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帶著溫情去育人。有溫度的教育不會簡單粗暴、千篇一律地處理所有的問題,而是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擇最適當的教育方法。有溫度的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用道理去說服學生,用真情去感化學生,這樣才能使得教育更加有效。
3.教育的溫度是對人的關懷。
教育的溫度本質是對人的關懷。關懷人的成長是教育的本質追求,離開人的成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教師的勞動中,“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教育應當以引導學生成人為第一要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根本目的,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人性美好、人格健全、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