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極端心理是指極端行為主體在極端行為發生、發展和完成過程中相關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因素的總稱。導致極端心理危機事件從萌芽期、形成期發展到行為期的個體心理機制包括自我同一性危機、消極情緒喚起、結果價值的失范、個體應對方式的不當等方面。以積極心理理念為指導,在危機發生之前對個體進行適時干預將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才能有效降低危機事件發生的概率,為此,政府應以預防為主,提供服務主體的督導扶持、預警求助網絡;加強社會救助,完善以專業人員和專兼職機構為主體的干預救助網絡;重視事后追蹤,建立以家庭和社會為主體的修復轉化和后期跟蹤網絡。
關鍵詞:積極心理;社會極端心理;干預
隨著社會發展與經濟的變遷,社會文化由一元價值觀到多元價值觀,由倫理社會到法制社會,由鄉土文化向都市文化轉型,這種由傳統向現代的急劇轉型,必然呈現出很多復雜的社會心態,人的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意識有所離散,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識別極端心理,了解極端心理的形成機制并基于積極心理理念在惡性事件發生前做好對極端心理事件的防范和干預,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構建積極的社會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一.極端心理的內涵及形成過程
“極端”一詞,《漢語大詞典》給出了兩種解釋: 一是,事物順著某個發展方向達到的頂點; 二為,達到極點的,如極端興奮,極端困難。極端心理(楊芷郁,2012)系指極端行為主體在極端行為發生、發展和完成過程中相關的心理活動與心理因素的總稱。[1]根據極端心理危機發生的急迫程度,可以分為沖動型和理智型。沖動型極端心理事件常因為爆發性的激情引起,是一種沖動行為,具有突發性、進程快、周期短的特點。理智型極端心理危機事件是個體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充分判斷后逐漸萌發出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的自傷或傷人的想法,具有進程慢、周期長、心理表現復雜的特點。[2]根據心理危機的誘因,可將極端心理危機分為發展性危機、境遇性危機、存在性危機。發展性危機指在正常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急劇的變化所導致的異常反應。境遇性危機是當出現罕見或超常事件,且個人無法預測和控制時出現的危機。如交通事故、突發疾病、親友亡故、失業等都可能導致境遇性危機。存在性危機是指伴隨著重要的人生問題由于不能果斷的做出人生目的和未來發展的選擇而出現的內部沖突和焦慮。[3]
挫折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并非每個人遇到危機時都會做出極端的選擇,且危機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往往要經歷萌芽期、形成期、行為期這樣的過程。Swanson和Carbon在1989年提出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危機發展模型,分為危機前、危機中和危機后平衡狀態。[4]危機前平衡狀態是個體通過日常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來維持與環境間的穩定狀態;危機中狀態,包括面臨逆境或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情緒脆弱期和危機活動期,這一階段一般不超過 4~6 周,在危機活動期,可能會出現情緒崩潰或尋求解脫的念頭;危機后平衡狀態是指遭遇危機之后個體情緒狀態逐漸恢復到危機前水平。
二.極端心理危機事件形成的個人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
個體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如果遭遇困境時無法調整心態就容易出現極端的舉動。逆境的產生原因多樣,但每一種極端行為的背后都有心理機制在推波助瀾。
(一)自我同一性危機、消極情緒喚起
個體在面對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擾時,易陷入內心與外界環境的沖突中,現實我與理想我存在差距,導致個體自我懷疑,體驗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和孤獨。出現極端心理的人群往往有以下特點:以偏概全,固執己見;內心陰暗,缺乏決斷;社會交往和支持系統缺乏;心理素質差或者遭遇較強的現實刺激。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對他來說很大的挫折,個人的能力無法解決,而又不尋求或得不到幫助,因此降低社會需求水平,壓抑自我積極性,,尤其在面臨新的環境、遭受挫折和重大事件時,會出現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而引發極端行為。自我評價的不當、“連帶感”的缺失、承擔責任的消極感、自我設計的不思進取等等“短視”效應所造成的自我意識混亂,是自我同一性危機的深層心理原因。除了自我同一性危機,在所了解的社會極端行為案例中,大部分極端行為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緒失調,其中不滿、冷漠、閉鎖、悲觀等消極情緒占據主導。當個體經受挫折或需要無法滿足時消極情緒易被喚起,在憂郁心境的籠罩下容易郁悶仿徨、情緒低落,失去生活目標和動力,進而產生消極厭世的想法和自殺行為。
(二)結果價值的失范
結果價值的失范是指個體對于攻擊行為的結果所賦予的重要性和關注程度。[5]這也對極端行為的發生起著重要的調節和控制作用,不僅能幫助他們對極端行為產生預期,而且能促發或抑制行為發生的心理動力。當個體看到采取極端行為能帶來利己性結果,獲得一些實質性或象征性報償,而極少考慮行為帶來的消極后果時,個體就賦予了極端行為高價值,而對行為中的危害性賦予了低價值,個體正是由于這種“結果價值的失范”才會出現極端行為。另外,大眾媒體的傳播也影響著個體對結果價值的判斷,如果媒體傳播中對極端行為的評價性言論不當,對極端行為個體的贊揚或貶低都可能會引發潛在個體的從眾或報復心理。例如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對外界事物的辨別能力還相對欠缺,模仿性強,且容易沖動。影視中的暴力鏡頭或黃色鏡頭對他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些刺激信息經過反饋、同化、刪減,形成一套系統的被認知結構同化了的看法和觀點,當新的信息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很容易外化為極端行為。
(三)個體應對方式的不當
極端行為的出現一般是對某種心理沖突無法緩解,對某種變化無法適應或者對某種事態的發展無力控制,自身感到絕望的時刻所采取的能夠解脫的一種手段和行動。如果個體應激能力差,應對方式不當,就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在實施極端行為之前,個體往往要經過長期而激烈的思想斗爭,經過由萌生想法到猶豫徘徊最后做出抉擇的心理演變過程。往往要經過以下三個心理發展階段:1.心理悲觀。自身的煩惱和挫折導致個體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感覺自己很失敗,出現“人活著太累,活著沒什么意思”等消極厭世的想法;2.心理離散。這一階段是極端行為是否發生的關鍵階段。往往個體會猶豫徘徊,出現經常性的思想斗爭,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心事重重。如果這一階段個體應對方式得當或者外界能夠為其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或者進行積極的干預,極端行為有可能被阻止,但如果處理不好,死的欲望戰勝了生的本能,就會發展下一階段。3.心理崩潰。在經過反復對比,權衡后果得失,生與死的矛盾完全激化后,由于選擇預定目標基本確定,毅然做出極端行為的決定。這一階段往往也表現為內心激烈沖突和矛盾過后的心理平衡狀態。
除了個體心理因素對社會極端行為的影響,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因素也會導致人的心理及行為的偏位。如社會變遷引起的政治信仰迷茫和價值觀的偏位,家庭環境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和個性心理品質不良,戀愛、學習、就業、人際關系等現實沖突造成壓力且抗挫能力差等。
三.積極心理視角下社會極端行為的防范措施
(一)預防為主,提供服務主體的督導扶持、預警求助網絡
極端心理并不是瞬時形成的,而是經歷萌芽期、形成期、行為期這樣的過程。重視極端心理形成前的預防工作,將極端心理扼殺在萌芽狀態才能有效降低極端行為發生的概率,減輕其對社會的不良影響。經過對多起極端案件的分析發現,產生極端行為的人往往缺乏社會支持系統,遭遇實際困難或者心理挫折時求助無門,由此引發極端心理。為此,政府首先應當重視社會心理服務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熱線、網絡、電視、報刊等各種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專業心理服務人員開展心理健康公益講座,提高公眾對社會心理知識的知曉率,通過積極心理理念的宣傳和滲透幫助個體加強積極的心理認知,形成積極的人生體驗。對于已經遭遇不良生活事件以致引發心理困擾的人群,家庭或專業人員應通過談心等方式幫助其重構生活態度,建立積極的生活觀念,提高其抗逆力。其次,政府要結合本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因素,深化對社會心理發展規律、居民心理狀態及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等問題的調查研究。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平臺優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電子數據庫,定期開展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和了解有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及突發事件的苗頭。再次,建立健全心理求助、督導扶持網絡,通過熱線、網絡、公眾號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務的心理援助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宣傳擴大平臺的社會影響力和利用率。
(二)加強社會救助,完善以專業人員和專兼職機構為主體的干預救助網絡
心理危機干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各部門的協同聯動。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隊伍,組建心理咨詢專家團隊、專兼職心理服務團隊和心理健康服務志愿者隊伍。依托精神衛生及心理治療方面的專家資源,成立心理治療專家團隊,提升醫療機構的心理服務能力,為社會心理服務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支撐。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吸納學校、醫療機構、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人才以及高校心理學專業和社工專業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支持等。其次,設置相關工作崗位,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在社區成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心理工作室、矛盾調解室等場所,設置心理咨詢師、社工調解員等崗位,為社區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救助幫扶、心理疏導等服務,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會融入等服務。最后,定期開展對社會心理服務人員實踐操作等方面的繼續教育、專業培訓,定期開展督導,提高心理咨詢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依托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健全社會心理的教育輔導機制,改進社會心理的服務管理機制,完善社會心理的志愿服務機制,為個體提供發展性輔導、問題干預等專業救助,逐步形成以專業人員為主導,專兼職機構為主體的干預救助網絡。
(三)重視事后追蹤,建立以家庭和社會為主體的修復轉化和后期跟蹤網絡
在極端事件發生后不僅要關注事件的后續影響同時也要追溯了解極端心理的發生發展原因,以便于相關部門和機構在后續的危機干預體系構建中思考相應的對策和方法。對于發生極端心理的個體,要建立以家庭和社會為主體的修復轉化網絡。家庭在個體的世界觀形成和生命教育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個體經歷極端事件后需要盡快回歸家庭融入社會,相關機構應該對家庭成員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與幫扶,以幫助危機個體從家庭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心理支持。社會成員應該以正常的眼光看待危機個體,杜絕標簽效應,以接納包容的心態幫助危機個體盡快融入社會。心理服務工作者也應適時介入,為個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救助幫扶、心理疏導,對精神障礙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會融入等服務。另外,政府應健全日常排查評估機制,發揮基層網格力量,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平臺優勢,對社區居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社會情緒、社會心態等情況進行排查分析和風險評估;健全危機監測預警機制,在全面收集和篩查信息的基礎上,設立“紅黃藍三級預警”機制,根據個體的不同情況分級管理干預。[6]重視事后跟蹤,不斷健全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及應急預案,確保重點人員不失控,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極端事件發生。
參考文獻:
[1]楊芷郁,大學生極端心理現象的形成原因及防范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4):56-57.
[2]王紅星,大學生極端行為案例分析[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年第 111 頁。
[3]丁愛華,大學生極端心理危機事件影響因素及其對策研究[D],安徽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安徽:安徽工業大學,2012。
[4] B.E.Gilliland,R.K.James:《危機干預策略》,肖水源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0-22 頁。
[5] 趙曉娜.大學生極端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預防[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長沙:中
南大學,2007。
[6] 史斌、孫肖波、邵一瓊,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J].寧波日報,2018 (11)。
基金項目:
本文為寧波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積極心理視角下社會極端心理的防范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G19-ZX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