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強
一、產地環境
選擇土壤深厚、疏松、肥沃、無障礙層,有害物質背景值低于 《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要求》(NY/T391);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達國家飲用水三級標準;遠離城鎮和交通主干道,周圍及境內無“廢水、廢氣、廢渣”污染,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生產能力強的沙土地或聯合土地為生產基地。
二、品種選擇
(一)鮮銷為主
選擇早熟,現蕾集中,風味獨特,品質優異,抗逆能力強,高產穩產,耐保鮮、耐儲藏的陳州金針1號等棒菜系列品種。
(二)脫水干制為主
選擇耐高溫殺青,抗光解褐變,干制品不易吸潮霉變的陳州金針5號等線菜系列品種。
(三)搭配種植
為拉長鮮菜供應時間,緩解采摘勞動強度和壓力,提高抗災減災能力,可引種湖南省的猛子花或陜西省的叢子花等中晚熟品種與本地主導品種搭配種植。野生品種或性狀分離的品種不得引種。
三、品種繁育
應用分株繁殖、切莖繁殖以及組織培養等無性繁殖技術進行繁育。禁止有性繁殖,防止品種退化和分離,以確保黃花菜優良性狀的穩定性和產品質量的一致性。
四、栽植技術
(一)栽前準備
1.整地施肥。每667 m2施腐熟優質廄肥6000 kg,養分≥45%的硫基復合肥40 kg,硫酸鋅3~4 kg,與廄肥或細土充分混合后單獨撒施。深耕土壤,精耙細整。
2.苗子處理。一是修剪。把幼苗的葉和根保留1~2 cm,其余剪去,刺激次生根生長,促進幼苗盡快形成新的根系和根層并防止葉片蒸騰失水而蔫苗。二是浸苗。在栽植前,把幼苗放入15 mg/kg的多效唑溶液中浸泡1~2 min,撈出,瀝干,促進幼苗早發根并控制旺長,培育壯苗。
(二)定植
1.時間。在10—11月或翌年3—4月定植。夏季定植除用遮陽網降溫外,還要采取中耕保墑等措施,才能保證成活。
2.定植方法。采用三改定植法,一改墩栽為等行距條栽,行距1 m;二改稀植為密植,每667 m2種植密度由5500株增至7500株;三改淺植為深植,定植深度由5~7 cm加深到7~10 cm,以防根層和分蘗逐年向上攀升而過早暴露出土表,縮短盛產期生產年限。
五、田間管理
(一)割葉
在黃花菜收獲結束之后,用割草機緊貼地表,順著株壟將地上部分嚴重老化且病斑累累的老葉全部割去,迫使新葉片提前30 d更新,以發揮新葉光合作用能力強等優勢。充分利用盛夏光、熱、水等自然資源,積蓄營養,增加冬前分蘗,提高翌年分蘗抽薹率及單株現蕾量。
(二)追肥
1.重施有機肥。入冬之前,在植株葉片自然枯黃后,每667 m2順壟撒施腐化好的優質有機肥2000~3000 kg,保護蘗芽安全越冬。翌年黃花菜采摘結束之后,結合深耕,開溝、順溝每667 m2深施優質有機肥2000 kg。
2.科學施用速效肥。苗期追施養分≥45%的硫基復合肥15~20 kg;分蘗期追施養分≥45%的硫基復合肥20~30 kg;抽薹期追施養分≥45%的硫基復合肥40 kg。追肥后澆水,以水調肥。禁止單獨施用氮肥和富含氯離子的肥料,以提高產品質量和便于脫水干制加工。
(三)澆水
1.必控。必須在蹲苗期控制澆水,以防形成假旺苗,降低植株抗逆能力并延遲分蘗,導致翌年抽薹率減少。
2.必澆。必澆“越冬水”。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必須澆1遍越冬水,蓄水保墑,增加土壤熱溶量和導熱率,預防干凍和翌年春旱。必澆抽薹水。在5月中下旬,黃花菜抽薹之前,必須澆1遍抽薹水,防止因“卡脖旱”導致薹癟死胎中而嚴重減產。
3.必禁。禁止現蕾期白天澆水,避免因地溫與水溫差距大導致根系患“重感冒”,出現生理性吸水吸肥障礙,導致翌日新生幼蕾大量脫落。禁止梅雨季節澆透水,以防遇強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過高或形成內澇而成災。禁止因施用速效肥后澆透水導致速效肥隨水滲透流失,浪費肥料并污染地下水。
4.必改。改漫灌為微噴灌,防止植株“饑渴暴飲”或“感冒”,出現生理性病癥而生長發育異常。改單純澆水為水肥一體化澆水,省工、省時,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地上澆水為地下灌溉,節水用水并防止因澆水破壞土壤結構。
(四)深耕與培土
1.培土。入冬前,在株距30~40 cm處,進行快速機械中耕,把行間土壤翻蓋在株壟上,以增厚蘗芽上的熟土覆蓋層,保護蘗芽免遭風寒傷害。
2.深耕。在黃花菜采摘結束,新生根層形成之際,于行間進行深耕。一方面,機械傷除老根,刺激新根早發快長;另一方面,破除土壤板結,風化土壤,促進土壤營養元素釋放,培肥地力,并利用夏季高溫晾曬殺滅香附子等根生類草害以及土壤中的各類病菌。
六、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優先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避免或慎重使用化學防治,防止或降低農藥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農業防治
推廣“四改”栽培措施, 抑制病蟲害滋生蔓延,增強植株抗御病蟲害的能力。一改墩栽為條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二改自然落葉為人工割葉,把病斑累累的老葉及早割掉,清潔田園;三改中耕為深耕;四改單作為間作,春季在田間每667 m2均勻套種甜玉米300~500棵,用甜玉米誘集害蟲,集中殺滅。
(二)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盛發期,在田間設置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菜青蛾或第2代、第3代、第4代棉鈴蟲成蟲、金龜子、卷夜蛾等。利用害蟲的趨味性,用糖醋液、楊柳枝誘集螻蛄、蒼蠅、地蛆等害蟲。利用害蟲的趨色性,用黃色板誘集蚜蟲、飛虱等害蟲。利用害蟲的趨異性,用性誘劑誘集雄性或雌性成蟲,使害蟲不能交配繁殖,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對難以防治的天牛、金龜子等采取人工捕捉方式。
(三)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以蟲治蟲。每年5—6月和9—10月,即夏秋作物收獲前后,大量天敵從麥田和秋作物田向黃花菜田遷徙聚集的高峰期,禁止化學防治病蟲害,以保護和利用瓢蟲、赤眼蜂、草蛉、胡蜂、食蚜蠅、食蟲蠅、獵蝽、捕食螨等天敵和寄生蜂、寄生蠅等寄生性天敵,防治蚜蟲、飛虱、紅蜘蛛等害蟲,并借機建立和維護田間生態平衡,利用天敵防治害蟲。
(四)化學防治
選用《綠色食品農藥安全使用準則》(NY/T3932000)允許使用的農藥,禁止施用“三高”“三致”“三無”農藥;對癥下藥,精準精量用藥,禁止超劑量施用農藥,降低農藥殘留與污染;科學混合與輪換用藥,避免連續應用同類農藥,延緩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改進施藥方法,提高農藥霧化效果和防治效果;安全用藥,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使用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建好用藥檔案,以備追根溯源。
七、采摘與處理
(一)采摘
統一采摘標準,確保黃花菜品質趨于一致。以花蕾上半部呈褐黃色、中下部呈青綠色、蕾口呈黃色時采摘為宜。在04:00—06:00,氣溫低,空氣濕度大,花柄脆時采摘。太陽出來,氣溫升高,田間濕度下降,花柄柔韌性增強,不易折斷時,禁止采摘,強硬采摘將導致幼蕾脫落而減產。
(二)預處理
選用綠色硅橡膠袋(CA袋)儲存,利用硅橡膠膜對透過氣體和光譜吸收的選擇性,抑制黃花菜的呼吸作用和后熟作用,延遲開花及褪色。當袋中裝入黃花菜的量達到總容量的2/3后,把雙手平伸,向下緩慢按壓塑料袋,迫使袋內氣體和黃花菜心內氣體排出,進行人工排氧,然后在黃花菜上放置活性碳或剛浸泡過1%~5%高錳酸鉀溶液的海綿,吸附或氧化黃花菜釋放出的乙烯,防止乙烯引發鏈式反應,導致袋內黃花菜相繼開花。處理結束后,在袋上覆蓋遮陽物,防止黃花菜在田間暴曬和光解失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