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綺 孫建好 趙建華





摘要:實地調查了高臺縣新壩鎮暖泉村、新溝村、下壩村、照中村、照一村等5個村2017年的小麥、玉米種植情況。結果表明,農戶對作物的品種重視程度不夠,調查樣本中46%的農戶種植的小麥品種為自留種;37%的農戶種植的小麥品種為2014;7%的農戶選擇種植小麥品種永良18號;甘春20號、隴春26號、隴春13號的種植比例僅占2%~4%。從對玉米的品種調查情況看,75%的農戶種植制種玉米,19%的農戶種植先玉335,且該品種集中在暖泉村和照中村,金穗10號、金穗3號、利合16等3個品種的種植比例僅占2%~3%。另外水資源、勞動力、農資、政策補貼等因素均對小麥、玉米生產的發展有影響,提高良種推廣和政策補貼水平對保障糧食產量穩步提高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麥;玉米;品種;種植現狀;調查與評價;高臺縣
中圖分類號:S512.1; S51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7-0053-06
Abstract:The field investigation has carried out on the conditions of wheat and corn in the village of Nuanquan, Xingou, Xiaba, Zhaozhong and Zhaoyi in Gaotai County in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e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variety of the crops,46% of the wheat cultivars in the survey sample are of self-retaining species, 37% of the wheat cultivars planted are 2014, and 7% of the farmers choose to grow the wheat variety Yongliang 18. The planting proportion of Longchun 13, Ganchun 20 and Longchun 26 is only 2% ~ 4%.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corn cultivars, 75% of farmers planted corn for seed and 19% of farmers planted Xianyu 335, and the species concentration in the Nuanquan and Zhaozhong. The Jinsui10, Jinsui 3 and Lihe16 was planting proportion only 2% ~ 3%. In addition, the factors such as water resources, labor force, agricultural materials and policy subsidies have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heat and corn prod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seed promotion and policy subsi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aranteeing the steady increase of grain output.
Key words:Wheat;Corn;Cultivar;Status of planting;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Gaotai County
高臺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小麥、玉米是當地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由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小麥種植面積下降,小麥需求呈數量和比重雙重減少的趨勢,玉米需求量增加,糧食用途逐漸從口糧占主導轉變為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均衡發展的局面[1 - 6 ]。作物品種的優化和改進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環節,長期使用同一品種,會導致單產水平和農產品質量降低,品種的綜合抗性下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研究表明,種子的對糧食單產提高的貢獻率高于栽培耕作、土壤改良等技術要素的貢獻率[7 - 8 ],充分發揮小麥、玉米良種在增產增收中的作用,是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保證糧食需求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于2017年對高臺縣新壩鎮暖泉村、新溝村、下壩村、照中、照一村等5個村小麥、玉米的種植情況、施肥情況進行了農戶實地調查,進而分析總結當地小麥、玉米品種問題的影響因素與應對措施等,以期為當地糧食作物良種推廣和保證區域糧食提供借鑒。
1? ?調查區概況
高臺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中游下段,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 82.2%?,F有耕地面積 2.80 萬hm2,其中旱地2.60萬hm2、保護地 0.153 萬hm2、園地 0.04 萬hm2,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蔬菜、葡萄、棉花等作物,是傳統的農業大縣。新壩鎮位于高臺縣城西南56 km處,地處祁連山淺山區,海拔1 714~2 500 m,年平均氣溫3.2~6.2 ℃,無霜期120 d,年降水量219.2 mm,年蒸發量3 000 mm,屬河西走廊沿山冷涼干旱和寒溫帶山區冷涼氣候??偯娣e786.13 km2,耕地面積0.69萬hm2,播種面積6 590 hm2?,F轄30個村,1個農場,295個村民小組,5 340戶,現有人口20 176人,其中勞動力15 044人。2014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4億元,人均純收入8 677元。區域農業灌溉用水和人畜飲水完全依靠水庫、塘壩攔蓄祁連山冰雪融水,全鎮有水庫5座,設計蓄水量1 187萬m3[9 ]。
2? ?調查方法
農戶調查采用統一問卷設計。調查人員于2017年實地走訪農戶,進行“面對面”封閉式問答。主要對高臺縣新壩鎮暖泉村、新溝村、下壩村、照中村、照一村等5個村的小麥、玉米種植情況進行入戶實地調查。有效調查60戶,收回有效問卷105份,其中涉及小麥種植問卷46份,涉及玉米種植調查問卷59份。
調查數據采用Excel 2003處理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樣本農戶的基本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調查樣本地區農戶的平均農戶家庭人口、平均農業勞動力數量、平均實際務農人員、平均戶有土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等各地區間均有一定的差異。平均家庭人口以暖泉村最多,為4.5人;照中村最少,為3.4人。平均勞動力數量以暖泉村最多,為3.1人;以照中村最少,為2.3人。平均實際務農人員以暖泉村最多,為2.5人;照中村和照一村最少,均為1.9人。戶均土地面積以暖泉村最大,為1.393 hm2;照一村最小,為0.667 hm2。人均耕地面積以照中村最多,為0.345 hm2;照一村最小,為0.191 hm2。分析樣本農戶實際務農勞動力占家庭勞動力比例發現,暖泉村和照中村務農比例較高,分別占家庭勞動力的81%和83%,其余村實際務農勞動力占家庭勞動力的76%~79%,可以看出,調查樣本總體上約80%家庭勞動力以農業生產為主。
從表2可以看出,調查樣本農戶家庭勞動力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家庭勞動力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總樣本容量的10%。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主要以初中最多,占到樣本總量的63%以上。其次為高中文化程度的農戶(占總體樣本的17%)。
從總體上看,樣本農戶家庭2017年總收入及主要收入來源結構以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為主(表3)。農業收入包括糧食(占總收入的64.8%)、蔬菜(占總收入的7.6%)、果樹(占總收入的5.0%)、糧食補貼(占總收入的2.1%)和養殖業收入(占總收入的3.7%),非農業收入包括家庭經營(占總收入的3.4%)、外出打工(占總收入的12.0%)和其他收入(占總收入的1.4%)。樣本農戶家庭經濟收入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種植業(包括糧食、蔬菜)和外出打工。下壩村種植業戶均收入最高,照中村外出打工收入最高,年總收入照中村、暖泉村、新溝村較高。
3.2? ?小麥及玉米生產成本及產量情況
當地小麥播種日期在3月中下旬,收獲日期7月底至8月初,播種量450.0~600.0 kg/hm2。玉米播種日期在4月下旬,收獲日期9月底至10月初,播種量40.5~60.0 kg/hm2,照一村和暖泉村因海拔相對較高播種和收獲較晚。小麥播種方式53%為人工、21%畜力、26%機械,播種費用600~1 200元/hm2。生育期澆水3~4次。收獲以機械收獲為主,平均成本1 050元/hm2。玉米播種方式97%人工、3%機械,播種費用600~? ? ?1 200元/hm2。生育期澆水3~5次。玉米收獲以人工為主,成本平均3 675元/hm2。
5個村的小麥、玉米抽查調查樣本容量及各地區的平均折合產量水平見表4。可以看出,當地戶均種植小麥面積較小,5個村戶平均種植面積只有0.192 hm2,戶均種植小麥面積最大的暖泉村也僅有0.252 hm2。5個村中以新溝村小麥平均折合產量最高,達7 704.60 kg/hm2,其他4個村的小麥平均折合產量為7 000.05~7 437.45 kg/hm2。當地農戶玉米種植面積較大,其中新溝村戶均種植玉米面積最大,為0.918 hm2;照一村戶均種植玉米的面積最小,為0.405 hm2。玉米平均產量以暖泉村最高,為16 227.30 kg/ hm2;照中村最低,為9 619.95 kg/hm2。
3.3? ?小麥、玉米種植品種情況
從調查結果(表5)可以看出,調查區農戶對小麥不夠重視,所調查的60戶中,僅46戶種植小麥,其中46%的農戶選擇的小麥品種來源于自留種或交換得來的他人的自留種。37%的農戶種植的小麥品種為2014,7%的農戶選擇種植的小麥品種為永良18號,其余的農戶選擇種植的小麥品種有甘春20號、隴春26號、隴春13號、永良15號。從各小麥品種在當地的平均產量來看,隴春26號在下壩村的平均產量最低,為6 375.0 kg/hm2;永良15號在照中村的平均產量最高,為9 000.0 g/hm2;其余品種在各村的平均產量為7 249.5~7 624.5 g/hm2。自留種的平均產量在各村差異較大,其中以新溝村最高,為8 062.5 g/hm2;照中村平均產量最低,為6 000.0 kg/hm2。
從表6可以看出,調查區有75%的農戶種植制種玉米,19%的農戶種植的玉米品種為先玉335,且集中在暖泉村和照中村;金穗10號、金穗3號、利合16等3個品種的種植比例較低。從平均產量來看,制種玉米在暖泉村的平均產量最高,為12 000.0 kg/hm2;在照中村的平均折合產量最低,為9 312.0 kg/hm2。大田玉米以照一村的金穗10號平均產量最高,為19 500.0 kg/hm2;其次是暖泉村的先玉335,平均產量為16 650.0 kg/hm2;照中村的利合16平均產量最低,為10 500 kg/hm2。
3.4? ?小麥玉米的銷售情況
在所有受調查農戶中,53.3%不知道種植小麥的品種, 24.0%不清楚小麥價格,27.1%的農戶不清楚玉米價格。生產的小麥多留作口糧,全部出售的農戶僅占 2.2%,出售部分的農戶占2.2%,全部自用的占95.6%。生產的玉米則大多出售,全部出售的農戶占 88.2%,出售部分的占6.7%,全部自用的占5.1%。小麥出售收入平均10 500元/hm2,大田玉米出售收入平均14 490元/hm2,制種玉米出售收入平均29 310元/hm2。在小麥玉米的銷售渠道方面,絕大部分農戶等待上門收購。至于小麥和大田玉米價格信息渠道,多數農戶是通過比較商家給出的價格或比較街坊鄰里的出售價格確定,也有部分農民開始通過網絡媒體獲得。制種玉米的銷售價格為收購企業定的平均產量保底價。詢問農戶下年種植意向時,大部分農戶因為要種植口糧而不會減少小麥種植面積,并且對小麥良種產生積極的興趣,普遍認同小麥良種可以提高產量和品質,但種子價格仍會成為影響品種選擇的因素之一。大部分農戶選擇種植風險較小的制種玉米,對大田玉米的良種興趣不高,有部分農戶會根據相關農業補貼政策選擇種植大田玉米。
4? ?小結與討論
高臺縣是重要的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區域,根據在新壩鎮的暖泉村、新溝村、下壩村、照中村、照一村等5個村的調查發現,當地農戶對作物的品種重視程度不夠。有46%的農戶種植小麥自留種,37%的農戶種植2014,7%的農戶種植永良18號,其余的農戶選擇種植小麥品種甘春20號、隴春26號、隴春13號、永良15號。有75%的農戶種植制種玉米,19%的農戶種植先玉335,且集中在暖泉村和照中村;金穗10號、金穗3號、利合16等3個品種的種植比例較低。小麥、玉米各品種在當地的平均產量差異較大,小麥自留種大田平均折合產量以新溝村最高,為8 062.5 kg/hm2;照中村的永良15號平均折合產量最高,為9 000.0 g/hm2。制種玉米平均產量以暖泉村最高,為12 000.0 kg/hm2;大田玉米平均折合產量以照一村的金穗10號最高,為19 500.0 kg/hm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由于水資源匱乏日漸突出,水利設施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灌溉困難的重要原因。5個村的灌溉供水按處位置依次供應,受供水日期限制灌溉不能完全與作物生長需水時期吻合,也是影響小麥玉米產量效益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近年來作物病蟲害發病率高且難以有效控制,對作物產量影響很大。高臺縣新壩鎮地處山區,農田高低錯落,不適宜大型農機耕作,而勞動力的普遍缺乏又是一項重要難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在外打工或上學,務農主力軍是老人,雇工費用年年增高,很難進一步擴大小麥、玉米的種植面積。另外,由于種子質量差、假農資等問題頻頻出現,化肥、農藥、農機、農資價格上漲較快,大大降低了種植小麥、玉米的經濟效益,制約了當地小麥、玉米生產的發展。
農民迫切需要一些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但受傳統經驗的影響,農戶為了保證出苗率和產量,播種量均較高,因此種子價格和作物收益仍然是他們選擇良種要考慮的因素。大部分農戶種植小麥是為了保證口糧,認同小麥良種并偏向選擇好的品種。而對玉米而言,大部分農戶偏向風險較小的制種玉米,若有相關農業補貼政策會考慮種植部分大田良種玉米。激勵育種創新,充分發揮良種在增產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引導農戶使用良種,促進增產增收是今后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甘肅農村年鑒編委會.? 甘肅農村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2] 陳? 偉,孫建好,趙建華.? 甘肅省小麥施肥現狀分析與評價[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31(2):23-27.
[3] 陳? ?偉,孫建好,趙建華.? 甘肅省4個生態區玉米養分管理現狀調查[J].? 甘肅農業科技,2013(5):15-17.
[4] 吳? ?樂.? 中國糧食需求中長期趨勢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5] 高? ?飛,劉? 波,何小平,等.? 陜西省小麥良種覆蓋率調查與分析[J].? 中國種業,2015(3):25-26.
[6] 曹? ?慧,韓一軍,劉吉祥.? 關于小麥主產區農戶生產及銷售情況的調查報告[J].? 農業生產展望,2009(1):23-24.
[7] 莊道元.? 基于農戶視角的糧食作物主導品種推廣績效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8] 姚華鋒.? 江蘇省農戶糧食作物新品種選擇實證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9] 高臺縣地方史志編纂辦公室.高臺綜合年鑒(2011—2012)[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