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文
【中圖分類號】 ?G623.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096-01
【案例主題及其內涵】
1.案例主題
本案例“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單元的起始內容。為了突出與“表內乘法”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筆者先讓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相關的算式,再觀察算式,讓學生探索與經歷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算理的學習),最后提煉出口算乘法的方法(算法的學習)。
2.類比推理內涵的闡述
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它根據兩個對象的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是一種橫向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常利用新舊知識間的某些相似之處進行類比推理,以學習新的知識。
《課標(2011年版)》指出,推理能力的發展應貫穿在整個數學學習過程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
小學的數學教學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歸納和類比推理能力。本文以“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為例,圍繞如何在本課中提高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進行探究。
【案例描述與分析】
1.案例描述
一、引入問題,聯系舊知
師:植樹節要到了,每個小朋友種3棵樹,全組4個小朋友,一共種幾棵樹?
生:12棵。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每個小朋友種3棵樹,有4個小朋友,也就是4個3,所以3×4=12或者
4×3=12
(設計意圖:為了突出舊知與新知的聯系,選取聯系新知的問題)
二、類推遷移,獲得新知
師:那全班40個小朋友,一共種幾棵樹?你是怎樣想的?
生:40個3,40×3=120。
師:你是怎樣得到120?
生:因為40里有一個零,所以得數也要添上一個零。
師:稍等,我要把你說的記錄下來。
(教師板書:4×3=12,40×3=120)
師:為什么40有一個零,得數就要添上一個零呢?
生:(不知如何作答)
師:請看40×3這道算式,你會聯想到哪道算式?
生:4×3=12.
師:這里的“4”是什么意思? “4×3=12”又是什么意思?
生:“4”是4個一,“4×3=12”就是4個一乘3等于12個一。
師:那40×3呢?
生:4個十乘3等于12個十
師:12個十也就是幾?
生:12個十也就是120.
師:稍等,我要把你說的記錄下來。
(教師板書:4個一×3=12個一,4個十×3=12個十)
師:真了不起!哪位同學可以再完整地說一遍?
(指名數名學生分別回答。)
師:那全級400個小朋友,一共種幾棵樹?
生:400×3=1200棵。
師:可以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生:現在求的是400個3是多少。列算式是:400×3,就是4個百乘3等于12個百,也就是1200.
師:說得太好了,我要把你說的記錄下來。
(教師板書:4個百×3=12個百)
師:觀察這三道算式,你能說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嗎?(小組合作交流)
生:相同點是三道算式都可以看成是“4×3=12”,不同的是“4”,分別是4個一,4個十,4個百。
師:結果呢?
生:結果也不同,分別是12個一,12個十,12個百。
師:12個十也就是?
生:12個十也就是120。
師:跟12個一相比,怎樣?
生:多了一個零。
師:那12個百呢?12個千呢?
生:。12個百是在12的末尾填上兩個零,12個千是在12的末尾填上三個零。
師:這類題目我們可以給它們取個名字嗎?
生: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課題)
師:為了提高口算速度,誰可以介紹一下算法?
生:看成整十數的,積的末尾添上一個零;看成整百數的,積的末尾添上兩個零;看成整千數的,積的末尾添上三個零。
師:那500×7是多少?誰可以很快說出得數?
生:3500。
師:3500是怎樣得到?
生:500的末尾有2個零,所以結果也要添上2個零。
(設計意圖:常言:溫故而知新。通過聯系舊知,讓學生探索與經歷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算理的學習),最后提煉出口算乘法的方法(算法的學習)。舊知順利遷移,類比推理能力提高。)
三、及時練習,形成技能
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完成書本58頁第1、2題,接著在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及時選取針對性強的題目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形成技能。)
四、歸納總結,鞏固所學
師:回顧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讓學生在組內交流,再指名回答)
(設計意圖:回顧所學,既讓學生鞏固新知,也讓他們的類比、歸納等推理能力得以提高,進一步促進思維發展。)
2.案例分析
一、突出聯系,引導大膽猜想,培養類比推理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在學習新知識前,筆者設置相關聯的問題,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接著讓這些問題與算式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學生更容易通過觀察,大膽進行猜想,從而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二、遷移應用,總結算理算法,提高類比推理能力
在數學的知識體系里面,往往存在一根主線,它連通著所有相關聯的舊知與新知。學生順著這條主線,可以構建知識網絡,不斷獲得新知。這節課中,相關聯的舊知是:4×3=12,這是學生在二年級上冊便已經學會。通過觀察4×3、40×3、這兩道算式,學生很容易發現當中的聯系,只要教師稍作引導,學生很快能說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從“4個一乘3等于12個一”到“4個十乘3等于12個十”,學生舊知已經順利遷移,后面的整百數乘一位數的算理自然水到渠成。從“表內乘法”到“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學生經歷了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類比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后面的算法的學習,學生可以很快掌握方法,有效地進行了遷移學習。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遷移學習與類比推理能力有關,類比推理能力越高,遷移學習越容易發生。
[ 參 ?考 ?文 ?獻 ]
[1]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8-7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