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摘要】 ?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讀者,只有讀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想,想象無疑是學好古詩的關鍵。
【關鍵詞】 ?古詩意境 中年段 讀中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128-01
古詩是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濃縮上下五千年的精華,是美的體現.古詩是小學語文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小學語文新課標》也提到“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學生學習古詩,可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良好的品質。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多是讀古詩——理解字詞意思——解詩意——悟情感,學生覺得索然無味,細碎的教學方法也讓古詩的美慢慢消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去捕捉古詩的意象和意境呢?
一、對比教學悟意境
小學人教版語文里的古詩基本都是兩首的呈現,我們將兩首古詩的對比教學。對比閱讀,將相似或者相同的作品進行比較,在相同中發現差異,在不同中找共同點。在具體的古詩教學中,可以對詩的意象、藝術技巧、思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對比,例如可以同類別的詩歌對比,同種詩人形象的對比,學生可在對比中感悟、欣賞,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例如:語文人教版上冊四年級20課《古詩兩首》,兩首都是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卻有著不同的味道。
師:我們知道這兩首都是送別詩,你們能找到它們的相似之處嗎?
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與“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維自己。
師:出示“西辭”與“西出”,理解“西辭”指向西告別,向東而去;“西出”是向西而去,向東告別。
師:你從哪句詩、哪個詞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維依依不舍的?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你又是從哪里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留戀的?
生:李白在江邊送孟浩然,當他看不到友人乘坐的帆船了,李白還是久久不離去。
出示:揚州的繁華與安西的蕭條。
師:李白與王維雖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們的心情大不同。看,孟浩然要去的是繁華的揚州,是在煙花三月,一路上有享不盡的美麗風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蕭條的安西,面對茫茫的大漠與戈壁,長途跋涉,生死難料。同學們,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維,你的心情又如何?
引導學生通過古詩背景、字眼的對比,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通過想象和多媒體課件對繁華的揚州與蕭條的安西進行對比,學生感悟到了李白與王維不同的復雜心情,這樣比較閱讀,“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對比閱讀中學生不僅了解過去,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四年級的學生已經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能根據老師提供的信息進行豐富的想象。
二、通過意象體會古詩意境
意象是詩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意境是詩人借助于多種藝術手法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一種美的藝術境界,意境由一個個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中國的古詩意境美千姿百態,有的雄偉壯闊,有的悲涼凄婉,有的豪放闊達。古詩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規律,有些形象經常用來表達一些特定的情感,總結這些規律,對幫助我們理解古詩的思想情感有著積極的意義。
例如,在古代詩歌中,人們一說到“明月”就想到了思念家鄉、想念親人,說到“柳”就是離別相送,講到“秋”與傷感相聯系,梅、松、竹、蘭等,用來托物詠懷,表達高潔的內心世界,例如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言語話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中年段的學生,在學習古詩時,若老師的逐詞逐句講,學生早已無味,相對低年段,他們的理解能力較強,但仍需多讀,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古時候離我們很遠了,時空的限制讓學生無法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時代、風土人情,例如《四時田園雜興》里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孩子體會不到當時的農作,不知道績麻,也不知道《游山西村》里的“臘酒渾”,這時候需要老師的言語渲染,組織一段融情于景的表達,讓學生可以有真切的感受。例如《漁歌子》里的“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學生未到過西塞山,也不知道張志和當時歸隱的原因。
師:白鷺自由自在飛翔在西塞山前,飛在廣闊的天空,是那樣的潔白,高貴。在文學作品中,白鷺常常是純潔、高雅的象征。你能通過老師的話得到什么信息嗎?
生:張志和是把白鷺比喻成自己嗎?形容自己品行嗎?
這時是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時機,理解“不—須—歸”更深層的意思。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理解詩詞的過程就是品詩詞意境的過程,引導學生品味意境。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讀者,只有讀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想,想象無疑是學好古詩的關鍵。
古詩詞納入小學語文教育,我們應在教材之中根據不同年齡,學段的學生特點,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教有教法,學無定法,我們要讓古詩詞活起來,展示它獨特的中華魅力,我們將在古詩詞的教學中繼續探索,繼續前行。
[ 參 ?考 ?文 ?獻 ]
[1]史劍波,朱瑛.整合教學在對比中體會讀情—人教版課標教科書四年級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J]遼寧教育2007.7.
[2]劉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學設計[J]黑龍江教學(小學文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