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是廣東最大的藝術劇種。作為一種地方戲曲,粵劇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歷史上曾與京劇聯(lián)袂打造了“南有薛馬爭雄,北有梅程爭輝”的黃金時代。2009年,粵劇入選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粵劇有別于外省戲曲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既屬于中國寫意派戲劇范疇,又具有輕快流暢、新款善變的個性,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隨著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推進,作為大灣區(q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表,粵劇的保護、傳承與發(fā)展迎來最好的機遇和最具期待的發(fā)展前景。
保護粵劇已被納入廣東省、廣州市及保護單位所在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和部署中,成為政府部門相關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2019年5月,廣州市政府制定了《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yè)工作方案(2019—2021)》,通過了有關粵劇保護的7大工程和未來3年的15項重點保護工作。
除了政府給力,各社會團體也在為粵劇的繁榮發(fā)展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2年,時任廣州市長黎子流倡議成立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27年后,基金會已發(fā)展成支持粵劇發(fā)展的重要社會力量。截至目前,基金會主辦或參與主辦了許多重大的粵劇藝術活動,并重點資助了一批粵劇劇目。
從成果來看,各個劇團的戲劇創(chuàng)作能力大大提升。廣州市目前亦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演員。以粵劇粵曲節(jié)目為主角的文化廣場、文化公園幾乎隨處可見,各區(qū)街道為粵劇發(fā)燒友們免費提供場所,形成了“大街小巷,笙歌不絕”的廣味文化氛圍。
這家專業(yè)化的基金會是如何運作的?它又是如何通過發(fā)揮其優(yōu)勢助力粵劇藝術振興的?對此,本刊記者對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理事長劉長安進行了專訪,力圖從建設者的口述中尋覓其發(fā)展、賦能的內在邏輯。
拾遺補缺? ?振興粵劇藝術
劉長安在文化領域浸淫50余年,創(chuàng)作了蜚聲全國的《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的他,無論談起粵劇的發(fā)展和振興,還是談到基金會的具體工作,都是滔滔不絕,言語間充滿了熱愛和執(zhí)著。
在聊起基金會成立時的情形,劉長安感慨萬千,“基金會成立甫始就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據他介紹,當時在時任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同志倡導下,基金會獲得了社會各界和海外人士鼎力支持,成立初始籌得資金2700多萬元。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得到了港澳知名人士的慷慨解囊。所有這些都為基金會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從此,基金會的發(fā)展便進入了快車道。
多年來,基金會主辦或參與主辦了許多重大的粵劇藝術活動,如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汪明荃暨香港福升粵劇團兩次赴粵巡回展演,羊城群眾粵劇大聯(lián)展等。為了活躍粵劇在廣州的演出,基金會還出資與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演出公司聯(lián)合定期舉辦“粵劇黃金演出周”。
據了解,1990年,首屆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在廣州舉行,除了1996年第二屆因故推遲了兩年舉行外,每隔四年舉辦一次,規(guī)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被外界稱之為“粵劇奧運會”。羊城國際粵劇節(jié)作為粵港澳在粵劇合作、交流、保護工作中最響亮的名片,目前已成功在廣州市連續(xù)舉辦了七屆。
為繁榮粵劇創(chuàng)作,基金會重點資助了一批粵劇劇目。如新編古裝劇《睿王與莊妃》《驕后武則天》《金陵殘夢》《王子與蛇仙》等。這些劇目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文藝大獎,在粵劇界乃至全國戲劇界都有較大影響。
“我們與相關劇團合作,將戲曲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舞臺檢驗新創(chuàng)作作品,使創(chuàng)作者有了更多展示的平臺。”劉長安說。
縱觀粵劇的發(fā)展歷史,人才的不斷涌現(xiàn)對于其命脈的延續(xù)以及對外部精湛藝術的兼收并蓄都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金會成立后,即資助廣州粵劇團在全省招募學員,并送到中國戲曲學校(如今的中國戲曲學院),讓學員去更加廣闊的平臺學習成長。
同時扶持倪惠英、梁耀安、郭鳳女、歐凱明、梁淑卿、黎駿聲、崔玉梅等幾代青年人才成長,協(xié)助他們擷取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白玉蘭獎等國內戲劇界最高榮譽,成為粵劇藝術頂梁柱和領軍人物。
“基金會的宗旨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粵劇藝術’,旨在動員社會各界支持和關心粵劇事業(yè),多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粵劇界應對和化解財政經費緊缺、演出市場萎縮、人才大量流失等危機,為政府職能的順利完成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劉長安如是說。
潤物細無聲? ?讓粵劇與城市交相輝映
在采訪中,劉長安向記者表示,粵劇保護傳承工作就是要讓粵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逐步浸潤市民的生活,讓粵劇與城市發(fā)展交相輝映。
比如,為了改變年輕人對粵劇的傳統(tǒng)印象,他們起用青年藝術家排演“青春版粵劇”,舉辦“大學生進劇場暨粵劇演出季”,讓粵劇在年輕人中火起來。
由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星海音樂學院、廣東粵劇院共同主辦的“2019粵港澳大學生粵劇傳承系列活動”在星海音樂學院與廣東粵劇院成功舉行。此項活動是星海音樂學院粵劇傳承項目獲得教育部首批普通高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后,在陸續(xù)與港澳高校、行業(yè)組織進行充分交流互訪后形成的成果,為未來粵港澳三地共同推動粵劇文化在大學生群體進行發(fā)揚傳承、共同守護嶺南文化之根奠定了堅實的發(fā)展基礎。
劉長安介紹,目前由基金會主辦的活動有兩項,一個是主要針對中老年人的 “長者杯”,目前已經舉辦了五屆,時間跨度達十多年,另一項是“少兒杯”,主要服務于青少年的粵劇創(chuàng)作表演,產生了一批適合青少年演唱的小型粵劇粵曲作品。從少兒到中青年,再到老年人,基金會為本地和海內外的粵劇專業(yè)人士以及粵劇粵曲愛好者提供了全方位展示的平臺。
談起粵劇,有的年輕觀眾將其視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聽說過粵劇的大名,但從未真正進過劇場,也沒有現(xiàn)場欣賞過粵劇。如何筑起保護堤壩,讓老戲重獲新生是每一位粵劇從業(yè)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劉長安看來,要想振興粵劇,就“要從娃娃抓起”。為此,基金會開辟多種途徑培養(yǎng)年輕粵劇接班人,包括在廣大中小學開展粵劇粵曲的宣傳培訓活動。“孩子們從小就要開始接觸粵劇傳統(tǒng)藝術,我們要讓孩子們都知道,他們身上懷抱著珍貴的廣府文化背景,粵劇是其中的一件瑰寶,要為粵劇感到自豪。”
扶危濟困? ?大愛無疆
記者從劉長安處了解到,基金會還肩負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關心、輔助有困難的粵劇老藝人和有困難的團體。
2018年3月,“無疆大愛情滿梨園——粵劇界襄助粵西同仁暨扶危濟困籌款義演”在廣州舉行,為年初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的粵西同仁籌款。在廣州市老市長、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榮譽會長黎子流的囑托下,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第一時間與粵劇中國保護中心、中國粵劇網的相關負責人舉行聯(lián)席會議,研究舉辦籌款義演的可行性、籌款目標等具體問題。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據了解,這次籌款活動的目的,一是對遭遇交通事故的民營粵劇團進行救助;二是幫助粵劇界扶危濟困。本次籌款中的100萬元,指定用于該粵劇團的傷者醫(yī)治、死者安葬及死傷者家庭慰問與撫恤。超出100萬元的部分將用于粵劇界困難群體的幫扶,重大疾病住院搶救的給予5000元至10000元的補助,突發(fā)傷病的給予5到8萬元救助金。
“我們還曾經接力救助一位粵劇團的演員,幫助她順利募集到換腎手術的資金。粵劇界和社會各界的大愛換來這位演員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術后九個月,她恢復良好,更多次談起對粵劇藝術的不舍以及對重新投入工作的渴望。”
除了應對突發(fā)事件,基金會在每年的春節(jié)和中秋節(jié)慰問粵劇老藝人,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而充分體現(xiàn)黨、政府、社會對老藝人的關注和支持。
據了解,基金會成立20多年來,一直得到廣州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慷慨資助,通過募集資金和開展日常經營運籌,目前已擁有逾億元資產,成為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地方藝術基金會,為振興和繁榮粵劇藝術、為基金會的長遠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有理由相信,在基金會的大力推動下,粵劇這門深植于嶺南地區(qū)的藝術形式將展現(xiàn)出更加豐富的時代特色,并收獲更多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