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古代文化傳承以家學為主,但家學傳承不僅僅是簡單的克隆與復制,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學習和理解,會加入一些自己對文化新的認識,世代相傳下來。在中國畫的家學繼承當中,子女受父輩祖輩的影響走上繪畫道路,那么父輩祖輩的思想以及審美觀也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以清初四王和任氏家族為例來說明家學的兩面性。對于當下中國畫學院的教育而言,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繼承地域、學院、老師的優勢,也要博采眾長,開拓思路。突破南北界限、時間界限,站在全國,甚至整個美術史的高度去取法乎上,思考創造,像任伯年等人一樣突破家學的壁壘,創造出多彩的個人藝術新風格。
關鍵詞:家學;中國畫;教育
“家學承繼”不僅是家族血緣關系之間的繼承,還可以是師徒之間的文化繼承。傳承相對于“失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保護與發展。“家學”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有兩層意思:一種為“家庭里世代相傳的學問”,第二個則為“家塾”的意思。在《辭海》里解釋為“家傳之學”。“承繼”就是“繼承”的意思。“繼承”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解釋為:“泛指把前人的作風,文化,知識等接受過來,后人繼續做前人遺留下來的事業。”由此可以得出,“家學承繼”不僅是家族血緣關系之間的繼承,還可以是師徒之間的文化繼承。
一、家學的形成與特點
由于我國家族成員之間注重倫理觀念的教育和培養,且以前的學堂里沒有中國畫這門學科,學習中國畫只能找相熟的長輩或親屬朋友,由此導致家學風氣盛行。這種家學繼承不僅僅是家學的傳遞,也是中國畫傳承的一部分。
(一)家學的形成
1.倫理教化
中國的傳統倫理就是將家庭、家族關系中產生的倫理道德作為基礎,向家庭家族外擴展,所以家族對畫家本身的影響也很大。
2.教育條件
我國早期,教育機構并不發達,家學作為家族中世代延續學問、家族的治學方法和治學特色,在中國歷史上起源很早。陳寅恪先生曾說:“蓋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之風氣止息以后,學術中心移于家族。”所以,自漢以后家學盛行。當時的學堂,國畫并沒有被設立單獨的學科,也沒有老師教授指導,這也是導致家學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
(二)家學的特點
1.天然便捷
“家學”既然是世代相傳的學問,那么“家學繼承”自然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影響。在家庭中,子女總是最初以父母為榜樣,父母也會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經驗去影響教育子女,并期望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有價值的選擇。所以父母是教育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子女可以不出家門就可以受到家學的熏陶和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分很多種,有些是教孩子正確的審美觀,世界觀,而有些父母只教授技藝,很少提及思想層面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畫家自身發展很好,后輩卻只是技法傳承而未創新,止步不前。在家庭范圍內傳承家學,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天然便捷都是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這種便捷如果不好好利用,也會成為繪畫發展的局限性。
2.異子而教
“家學繼承”是一種知識學問的傳承,同時也是一種教育方式。這里所說的“異子而教”是一種師徒關系,與現在的學校教育模式有些共性。例如,現在高校的工作室制度,以及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結構,都屬于“異子而教”也就等同于古時的拜師學藝,拜師學藝的畫家一般都沒有便利的家學條件,所以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所以,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成就的大家往往都是通過拜師學成的。例如:著名畫家吳昌碩先生,幼時雖受父親指點學習書法篆刻,但16歲時因戰亂與家人失散,繪畫拜任頤為師,得法,創自家風格。同是任伯年的弟子,任霞和任堇的成就平平,所以家學條件下畫家的發展各有不同。
二、中國畫家學傳承的主要內容
繪畫領域中的家學繼承最大的特征就是對風格技法的傳承,這種風格特征的代代相傳往往會促成一個繪畫流派的產生,如“米氏云山”就是米有仁的后代對其風格的承襲而形成的。這些畫家的子女后代往往會跟隨家族中的長輩學習繪畫,長此以往,繪畫風格自然相似,畫派也由此產生。這些人學習國畫的條件相對好一些,畢竟家學為其提供了天然的學習資源,家族中長輩的畫風及技法就是子女學習的模版。技法學習是我們學習中國畫的必經之路,要想有進步還需要我們提高精神層面。
如果說繼承者對家學繪畫風格的繼承是一種家學外在形式的承襲的話,那么,對前人繪畫精神的繼承才是家學的內在傳承。精神繼承即一改摹古之風,既承襲古人技法,又敢于叛逆古人的新風神。我們現在大都提倡文人畫,文人畫多是運用古人技法加以創新,畫面中抒發個人情感,這也是作品的一種升華,精神傳承也可以理解成是對某一畫風的學習加上自己的創新,由此而形成一種新的繪畫風格。
三、通過家學繼承的藝術家
(一)清初四王
王時敏,本名王贊虞,字遜之,明末官至太常寺奉常,家中很多古代書畫名作,這樣的家學環境使王時敏少時便開始學習書畫,這樣的的家庭環境,使他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
王鑒,字玄照,亦出身仕官名門,有很好的學習條件。王鑒與四王中的王時敏也有親屬關系,王鑒雖是王時敏的族侄,但年齡相仿,兩人相互砥礪。二人同是摹古,但有所不同,王時敏專意于董、巨,最后歸宗于黃公望,而王鑒則遍學宋元各大家,除董、巨,“元四家”外,還取法范寬,兼學趙伯駒、伯骕和趙孟頫的青綠法等,兼取南北兩宗之長。
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早期師法王時敏,后期王原祁還一度為王時敏代筆。王時敏一直潛心栽培王原祁,即使在王原祁中進士之后,王時敏也不忘叮囑道:“汝幸進士,宜專心畫理,以繼我學”。可見家學系統下長輩對晚輩的教育也會影響畫家,王時敏的六世孫,王原祁的曾孫王宸山水承家學,以“四王”為宗,與王玖(王翬一派)、王愫(王原祁侄子)、王昱并稱“小四王”。王原祁在臨習“元四家”作品的基礎上,創造出“干擦濕染法”,王宸正是繼承了這一技法,可見家學的影響力。
王翬,字石谷,與“四王”中其他三位不同,王石谷出身布衣,讀書不多,既無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學習繪畫的族親,后由王鑒引介成為王時敏的學生,一生成就非凡,作品雅俗共賞。
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翬四人的繪畫手法相似,若作者不寫落款很難分清。在一個家族中,這種特有的一脈相承的教導以及帶有一定封閉性的學習空間,使每個家族的繪畫風格特點不同,但家族內部成員之間的繪畫風格容易相似,甚至以此會出現代筆情況。例如,“四王”中王鑒、王翬等就曾為王時敏代筆,齊白石晚年視力不太好,其子女就為其代筆畫工蟲,等等。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所以,家學影響下也會出現一些問題。
(二)任氏家族
任伯年,初名潤,字次遠、和尚,后更名伯年、百年、頤。任伯年的兒子任堇叔在一幀任伯年畫的任淞云像題識曾提到任伯年的繪畫出自家學。后又跟隨任熊等人學習繪畫,是典型的家學繼承。
任淞云,又名任鶴聲,任伯年之父。《任伯年評傳》中曾寫道:“其父能畫像,從山陰遷蕭山,業米商,伯年生于洪陽革命以前,小隨其父居蕭山習畫”。可見任伯年的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在父親的影響下,任伯年自幼養成觀察人物動作及特點的習慣,所以能把人物畫得惟妙惟肖。
任薰,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族叔。任熊,清代晚期著名畫家,字渭長,任伯年的族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任伯年前往蘇州跟隨任薰開始繪畫生涯,二任的繪畫風格影響了任伯年的早期畫風,任伯年早期的人物畫形象學習任熊,內容上擅長人物畫,又特別擅畫仕女,有“寫真術”的家學淵源。花鳥畫也是二任的畫風,不論用筆、章法以及賦色都極為相似。到上海后融百家之長形成新的風貌,可見學習環境以及條件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任氏家族除任熊、任薰、任頤之外還有很多小名氣的畫家后代,例如任預,山水人物畫家,是任熊之子。任百衍,任熊的族人,善花卉。任霞,字雨華,任伯年的長女,人物、花卉深得父傳。任堇,任伯年長子,工書法,能詩,精鑒別。
任熊和任薰二人的畫面極為相似。從任伯年的《蕉蔭納涼》(如圖1)和任凇云《擊磬圖》(如圖2)中可以看出,任伯年的人物勾線用筆出自任凇云,畫面以寫實為主。
四、家學于傳統中國畫學習上的意義
(一)積極性
傳承相對于“失傳”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保護與發展,我國古代文化傳承以家學為主,但家學傳承不僅僅是簡單的克隆與復制,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學習和理解,會加入一些自己對文化新的認識,世代相傳下來,不同的時期文化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唐宋時期,我國以工筆畫為主,設色艷麗,明以后出現寫意畫,以墨色為主,等等。中國畫家學的傳承實際上是對之前繪畫的一種延續,沒有家學便沒有傳統中國畫的今天,所以家學對我們現在學習中國畫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正因為家學的存在使得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藝術流派“基因”得以保存,也使得中華國畫藝術百花齊放而不是一枝獨秀。
(二)局限性
在中國畫的家學繼承當中,子女受祖輩父輩的影響走上繪畫道路,那么祖輩父輩的思想以及審美觀也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家學繼承也會有局限性存在,隨著國畫的不斷發展演變,家學或許是一種無形的束縛,繼承者一時很難走出長輩的影響,由此對繪畫產生消極的影響。在祖輩父輩的繪畫藝術中往往有自己的審美感受和人生閱歷,由于經歷不同,思想意識、個人學識等也會有所不同。繼承者通過對父輩祖輩繪畫作品的解讀來學習中國畫,往往會有一些偏差和誤解。總結來看,都是過于追求形似,包括我們現在的學習也是一樣,同一教室跟隨同一老師學習,大家最后畫出的作品往往太相似,我們跟老師學習的應當是審美、思想層面的東西,現在本末倒置,太過專注于技法上的表現。
繼承家學的藝術家相對于其他藝術家而言多了一層“規范”,但這層規范也為他們提供了藝術創新的源泉與動力。對于我們自身而言,學習、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有這層“規范”去引導我們,在這些規范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博采眾長,豐富自身,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對于當下中國畫學院的教育而言,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繼承地域、學院、老師的以往優勢,也要博采眾長,開拓思路。突破南北界限、時間界限,站在全中國,甚至全美術史的高度去取法乎上,思考創造,像任伯年等人一樣突破家學的壁壘,創造出多彩的個人藝術新風格。
作者簡介:耿萌萌,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