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媚
摘 要:語文課堂改革就是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少、慢、費、差”的困境。要在語文課堂中加大閱讀量,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語言,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把閱讀感受和體驗轉化為語言文字勢在必行。要破解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堂講授多,學生學習少,教師重基礎夯實,學生資助閱讀體驗少等瓶頸問題。我們在找良方和對策。因此,我們開展整合課程資源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一、巧妙整合資源,擴充課內閱讀量
(一)語文教材+語文教材。語文教材是一種特殊讀物,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學生的發展階段,經過選擇的、適于教學的語文用書.是簡化了的系統反映語文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朱紹禹《語文數臺辭典》》因此,課程資源整合的關鍵生于對已有資源(課本資源、學生學情資源)進行轉換,嫁接。用足、用活教材,使之再利用。
(二)語文教材+語文主題叢書。我們把與課文單元配套的語文主題叢書引進課堂,尋找教材與叢書的相同的語用點作為整合的切入點。帶領學生進行課內大閱讀。
(三)語文教材+自然、人文資源。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梢?,語文課程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利用當地的人文資源,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語文教材+校園環境。我們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以熏陶學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五)語文教材+學科資源。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六)語文教材+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樸實、生動、富有人情味兒,處處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曲藝文化、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我們的課程資源。
(七)語文教材+名勝古跡。我們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并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游名勝,玩語文”的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
(八)課文+微型視頻?!岸绦【贰钡奈⑿鸵暺?,巧妙利用,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活力。用微視頻指導讀書、寫作、學拼音、解決抽象問、簡潔背景等。老師和學生隨用隨點,能突破難點,突出重點。非常方便,學生學習更加輕松自如。
二、注重創新,巧尋整合切入點
1.從閱讀主題上改革進行整合。改“過去一節課無閱讀主題”為“一節課有閱讀主題”。
2.從閱讀數量上改革進行整合。改“學單篇課文用一節”為“學兩三篇文章用一節”,抓一個語用點整合,進行課內大量閱讀。
3.從閱讀時間上改革進行整合。改“3/3學教材”為“1/3讀教材,1/3讀叢書,1/3讀同主題文章”。二是加大閱讀量,就是把實驗課上成“教材+叢書+同主題文章”課。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穩定叢書的橋梁作用,強化整本書的閱讀效果。
4.從閱讀內容上改革進行整合。改“字、詞、句、段、篇一起學”為“識字閱讀分開學”。上好“整體預習課”,把一個單元的生字和新詞集中起來學習,掃清了字詞障礙,為大量閱讀奠定了基礎,做了鋪墊。
5.從閱讀目標上改革進行整合。改“閱讀目標多個”為“閱讀目標集中”。有句話叫做“弱水三千,一瓢飲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6.從閱讀起點上改革會進行整合。改“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為“每篇文章從精彩語段讀起”。閱讀是提取信息,閱讀教學是文本、師生、編者之向的對話過程,我們把教材的例子作用發揮好,抓好“閱讀起點”是關鍵。
7.從閱讀方法上改革進行整合。我們既要抓閱讀,也要抓表達。“語用”也好,“語言訓練點”也好,講的是一個道理,必須處理好閱讀與表達的關系。學生沒有學會表達的方法,他們不會表達,所以不會寫出好的文章來。
三、創新模式,改革高效的課堂
(一)單元導讀。通過單元導讀,幫助學生明確單元主題,初步感知單元學習內容,了解單元學習目標,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的知識建設聯系起來,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和主動閱讀的興趣。
(二)組文閱讀。通過“1+1”“1+X”或“N+X”等教學模式,進行組文閱讀。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1”和“N”時要進行讀書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有效指導,教師要確保精讀課文教得更精,略讀課文教得更“略”,補充課文教得更“活”。我們充分利用語文主題叢書和能利用的一切資源,包括我們傳統的瑤族文化等資源進行整合相關文本進行以文帶文的組文閱讀活動,達到知識遷移、舉一反三、深化主題目的。
(三)閱讀整本書。結合單元主題和課標的要求,教師向學生推薦名著,學生通過讀一整本書,深化對主題的理解與學習,提高閱讀品質。
(四)綜合實踐。我們圍繞主題開展一系列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中,突出“寫”“讀”的展示,如“改寫”、“續寫”、“仿寫”、“話題寫作”。開展讀書交流匯報課等。
參考文獻:
[1]朱小燕.巧妙整合,有效解讀——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學苑教育,2016(15):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