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慶
摘 要:近幾年中考出現的以“網格”為背景的新型題因其具有知識面覆蓋廣、綜合性強、思維含量高等特點,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很強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具體體現在命題形式和解題過程上,對其深入進行分析探討,探究解題策略很有必要。
關鍵詞:網格新型考題;試題呈現;試題研究;進一步思考
在正方形網格中畫出符合條件的點或線,是天津市中考卷第18題的命題點,此類題已歷7年,現已成為天津市中考卷的區域亮點.題設有兩問,第一問求線段長或角,主要圍繞勾股定理展開,比較簡單;第二問所涉及的知識面廣、思維靈活、難度大,對大多數的考生來講面臨的是一場“挑戰”,但若訓練有法還是可以戰勝的,同時開闊思維,提升素養.
一、試題呈現
題目:如圖1,在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的網格中,△ABC的頂點A,B,C均在格點上.
(1)∠ACB的度數為______;
(2)在如圖所示的網格中,P是BC邊上任意一點.以點A為中心,取旋轉角等于∠BAC,把點P逆時針旋轉,點P的對應點為P′.當CP′最短時,試用無刻度的直尺,畫出點P′,并簡要說明點P′的位置是如何找到的(不要求證明).
二、試題研究
1.教材背景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九年級上冊習題23.1第1題第(1)小題“任意畫一個△ABC,作下列旋轉:以點A為旋轉中心,把△ABC逆時針旋轉40°”,此題是考查旋轉的基本作圖題,可以借助圓規和量角器完成,作用是鞏固旋轉的性質.習題23.1第4題“如圖2,分別畫出△ABC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和180°后的圖形”,此題嘗試在網格中作旋轉,可以將△OAB逆時針旋轉90°,找到點A,B的對應點A′,B′,再找到點C的對應點C′,就可以畫出△ABC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如圖3).此題用無刻度的直尺就可以完成,其依據是在網格中可以借助全等三角形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材習題3介紹了利用旋轉性質作圖.由旋轉性質,P旋轉后應落在BC對應邊B'C'上,且AB旋轉至AC.這恰好為18題(Ⅱ)問確定B'位置、P'的軌跡積累了作圖經驗.習題4考查在網格中作△ABC的旋轉圖形.這與18題(Ⅱ)問僅使用無刻度直尺作圖原理一致.同時,18題(Ⅱ)問當CP'最短時,即C1P最短(如圖2,C1為邊AB上點,且AC1=AC),故(Ⅱ)問也可轉化為以A為中心,取旋轉角等于∠BAC,將△C1PB旋轉至△CP'B',這與習題4顯然同類型,只不過習題4中旋轉角為90°和180°,作圖思維難度更小,可操作性更強.
2.探解法,變換角度尋路徑
題目第(1)小題中,∠ACB=90°.第(2)小題的作法與分析如下.
作法1:取格點D,E,連接DE交AB于點T;取格點D′,E′,連接D′E′交CD于點K;取格點M,N,連接MN交BC延長線于點G;取格點F,連接FG交TC延長線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作法2:取格點D,E,連接DE交AB于點T;取格點D′,E′,連接D′E′,取格點I,連接TI交D′E′于點H;取格點M,N,連接MN交BC的延長線于點G;取格點F,延長FG交AH的延長線于點C′;延長TC交C′F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作法3:作法同作法2,利用解析式法求解,即在網格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通過直線解析式確定特殊點的坐標,使問題方便求解.
作法4:取格點D,E,連接DE交網格線于點K;取格點D′,E′,I,I′,連接D′E′,II′交于點H;取格點M,N,M′,N′,連接MN,M′N′交于點G;取格點F,延長FG交AH的延長線于點C′;延長CK交FG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作法5:取格點D,E,連接DE交網格線于點K;取格點D′,E′,I,I′,連接D′E′,II′交于點H;取格點M,N,M′,N′,連接MN,M′N′交于點G;取格點F,延長FG交AH的延長線于點C′;延長AC′交網格線于點F′;連接CK交FG于點P′,則點P′即為所求.
從上述作法不難發現,五種作法的共同點是構造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關鍵是找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作法2的思考路徑較簡捷,說明此題借助幾何直觀解決更方便些.作法4和作法5在構造兩直線平行時,需考慮等角或對應線段成比例,方法巧妙,但不容易發現.這就是網格中存在的隱含條件,需要在網格中發現基本圖形,如相似、全等、平行、垂直等.對于作法1和作法2,若能以數思形,借助圖形進行直觀分析,就可以迅速獲得隱含條件,使問題形象、簡明地得以解決.
三、進一步思考
1.注重梳理總結,提升識題能力
網格題是近幾年的創新題型,對于學生來說求解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網格題的命制都存在一定的章法,大多還是來源于課本知識,如考題1的垂直平分線的作圖以及考題2的新定義拋物線的計數,都是對學生幾何性質、定理的考查.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梳理總結,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向知識的綜合應
用方向靠攏,對于一些模考題要善于從命題角度、知識內容、解題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逐步提升學生的識題能力.
2.開展變式教學,培養創新思維
網格題背后所代表的教學深意是創新,涉及方法創新和思維創新.從創新程度上來看,網格題將平面幾何、解析幾何和代數運算巧妙地用網格的形式結合起來,求解方法同樣是三者的統一.解題思路也應從傳統的單一切入,轉化為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思考.網格創新題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在例題和習題的基礎上開展變式創新和解法創新,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逐步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3.善于聯想遷移,形成轉化之法
以圖形的性質、判定為依據,對已做過的基本題中所涉及的圖形及結論熟記于心,同時以基本圖形為起點進行聯想,在遷移中逐步轉化所求的問題.
據有關文獻稱,除上海外,中考試卷基本都能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面簡稱"課標")的基本要求,但同時也深深打上了區域的烙印,有明顯的區域性導向.作為理科試題,區域性導向是否會造成教學的功利性,忽視其他題型對學生的訓練作用,以及演變成各個地區命題負責人的個人喜好,我們覺得,命題還是要立足課標,依據課本,關注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十大要素(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數據分析觀念、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從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出發,從系統、全面、科學地考查考生的“四基”和“四能”方面去命題.
參考文獻:
[1]陳國玉.常見的幾類網格問題例析[J].中學數學,2011(4):33-34.
[2]蔡文娟.初中數學網格問題例析[J].新高考(升學考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