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萍
摘 要:議題式教學需要在“議”中解決問題,實現“議中學”。“議中學”離不開“議題活動”,開展議題活動要堅持“思行合一”課堂組織活動原則,筆者通過觀摩公開課和結合教學實踐,從以思引題、以議達題和以議促思等方面淺談議題式教學“思行合一”原則,以此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關鍵詞:以思引題;以議達題;以議促思;思行合一
議題式教學需要在“議”中解決問題,實現“議中學”。“議中學”離不開“議題活動”,開展議題活動要堅持“思行合一”課堂組織活動原則,該原則要求議題式教學將思維活動、探究活動以及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強調學生主體作用。[1]筆者通過觀摩公開課和結合教學實踐,從以思引題、以議達題以及以議促思等方面淺談議題式教學“思行合一”原則。
一、以思引題,讓議題式教學富有趣味
以思引題指的是在課堂里讓學生議之前對議題有一定的思考,有了思考之后才能更好地議,從而讓議題式教學富有趣味。沒有給學生時間思考議題拿起來直接議,這樣的課堂往往議不起來,這樣的課堂也是比較沉悶的。以思引題,讓議題式教學富有趣味。
利用學案導學預習議題,讓學生課前思考。議題是議題式教學的靈魂,讓學生議之前確定恰當的議題并有一定的思考是極其重要的。新課標中每個模塊教學提示中都設置了中心議題。這些中心議題給政治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參考。教師可以在中心議題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設定相應的議題,借助學案導學讓學生在學習之前有一定的思考。學案導學,是以學案教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訓能達標的教學活動。其突出優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學行為,注重學法指導,強化能力培養,把學生由觀眾席徹底推向表演舞臺。[2]試想學生先拿到導學案進行一定的預習活動,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的話,那是不是在課堂中可以很順利地“議起來”。
利用導入環節熟悉議題,讓學生課中思考。導入方式很多,如視頻導入、游戲導入、故事導入等,生動形象地引出議題,讓學生對議題話題先有一定的感性的了解,再對相關議題進行思考并討論。就像關于《自主創業 守法循則》的導入可以是一個真實的創業故事,再引發學生對創業的思考,比起很突兀地直接做課堂小調查要更加的形象直觀,也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又如上《公平競爭與誠信經營》時以游戲導入引發議題思考:扳手腕的游戲。
提示:你輸了,為什么?你贏了,為什么?在游戲過程中,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每個孩子都在思考,在此過程中對接下來學習的關于“規則”的知識就有了議的可能性了,這樣議起來的課堂才富有趣味。
二、以議達題,讓議題式教學更有滋味
以議達題指的是通過活動的方式來落實議題的做法。活動是議題式教學區別傳統授課模式最顯著的區別。學習是相遇與對話,是與客觀世界對話(文化性實踐)、與他人對話(社會性實踐)、與自我對話(反思性實踐)的三位一體的活動。[3]以學習共同體與合作探究活動和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活動等方式來讓議題式教學更有滋味。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探究活動,是議題式教學最普遍的方式。真正的學習是一種對話與修煉的過程。學習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合作研究活動應該是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模式。以4到6人為學習共同體,在小組討論中,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觀點,在討論中取長補短,展示個性,達成共識,討論活動中形成新的知識,理解新的知識,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和素養。在上《自主創業 守法循則》中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假設大學生畢業后,你響應湖州籍人才歸雁計劃,大學生來湖就業創業計劃號召,回到家鄉創業。請選擇一種創業實體形式來展開你們的創業規劃,并結合創業計劃書談談項目啟動階段,在法律程序方面需要哪些準備?在這個活動中,發現不少孩子都非常積極踴躍,甚至當同伴發言完畢后,還有人主動站起來補充完善,這是在互學、傾聽過程中不斷思考,表達更完美的認知。
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活動,是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比較喜歡選擇的形式。有這樣一句格言:“只是告訴我,我會忘記;要是演示給我,我就會記住;如果還讓我參與其中,我就會明白”。在課堂里圍繞家和的實現方式議題,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如果你是周某,你會如何處理與林甲的關系?如果你是林甲,你認同“都是為了你好”的方式嗎?如果你是律師,你是如何認識“都是為了你好”的教育方式的?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站在不同立場體會家長“都是為了你好”的教育方式,客觀的評價父母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并讓學生感悟到,每個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又如模擬各種實踐活動,是議題式教學拓展課堂的另一種方式。比如在《政治與法治》課程中以我們怎樣當家做主為議題,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和方式時,教師可以開展模擬選舉人大代表活動、模擬村委會選舉、決策、監督等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
三、以議促思,讓議題式教學留有余味
以議促思指的是通過對議題的討論,實現對議題更深入地思考,進而從中習得知識、能力和素養。這是議題式教學堅持思行合一原則最本質的要求。議題式教學也符合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學習者對外部的理解是自己積極主動地選擇、加工與建構的結果。以議促思,讓議題式教學留有余味。
議題活動能夠提升學生參與能力、論證能力與決策能力。活動中對議題的思考,分享結論,再對結論的反思,無不是能力的提升表現。以往的課堂舉手發言的可能只是個別學生,但議題式教學課堂似乎每一個孩子都是主角,參與面廣了,參與能力提升了。面對著生活化的議題,在學習共同體中大家相互傾聽,分享,互學,積極展示自己。在合作探究中大家完美展示各組的討論結果。在角色模擬和情景模擬中,每個孩子學會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參與問題的解決,非常有趣味性地融入了課堂。上《家和萬事興》一課中設計了一個策劃活動,“以孝為先,贍養老人”的社區活動,孩子們參與熱情特別高,而且策劃得非常到位,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在議的過程中兼有孩子們對方案的理論論證以及最終決策結果的展示。只記得當時的課堂真的是學生的世界,這樣的課堂是留有余味的,大家喜愛的。
議題活動能夠讓學生掌握運用專業語言能力、提升學科分析能力和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議題活動從教材出發,最終回歸教材,需要學科專業語言來組織;議題活動完成時學科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在思辨中可以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如在課的最后設置了“我們一起暢談‘家和’的價值”議題,每一個舉手發言的學生都對議題很感興趣,最可喜的是學生不僅運用法律術語來表達家和的意義,還在分析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維疆域,更是形成了家國天下的情懷,將家庭和睦延伸至國家的和諧,政治認同素養得到升華。
議題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揚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堅持“思行合一”課堂組織原則,能讓議題式教學富有“趣味”,更有“滋味”,留有“余味”。唯有真正讓課堂“議起來”,才能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佐藤學著 鐘啟泉譯.《創建學習共同體》[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18.8.
[2]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簡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8.12.
[3]張帥、楊小斌.議題式教學初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