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









提到瑞士,你可能想不出像達·芬奇或畢加索一樣的“藝術明星”,很多人甚至認為瑞士并不是藝術生根發芽的沃土。與我們過去講到的英國相比,瑞士沒有皇室成員來充當藝術贊助人,所以藝術家很難提高自己的威望。
不過,如果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瑞士藝術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鼎鼎大名的
“鳥巢”(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主場館)就是由瑞士建筑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的;喬布斯和“卷?!毕穆蹇绥姁鄣摹案咧巧躺嘲l”出自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之手;馬庫斯·約翰松設計了一款章魚燈,在堅持實用、簡潔的基礎上,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趣味性。瑞士有哪些藝術氛圍濃厚的旅游必去景點呢?快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你有沒有覺得這座“波濤洶涌”的建筑像海洋館?其實這是位于瑞士首都伯爾尼的保羅·克利中心。保羅·克利是誰?還記得那個畫過《貓和鳥》的包豪斯學院的老師嗎?他不僅是個畫家,還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小提琴手,另外他還愛好寫詩、寫小說,真是藝術界的“全能選手”。當個藝術家跟著音樂的節奏去作畫的時候,他的創作終將與眾不同。我們很難把他的作品按風格歸類,但只要看到他的畫(他竟然畫了九千多幅),你幾乎可以立刻認出,因為它們共同展現著二十世紀的歡愉精神,幾乎無人可與之匹敵。
和保羅·克利中心一樣有趣的建筑在瑞士并不少見,仿佛建筑才是瑞士人表現藝術天賦的基本形式。在瑞士建筑師心中,建筑不是個靜止的冷冰冰的“盒子”,而是有聲響、質感、溫度和情感的。路過一座教堂時,你難忘的是陽光穿越教堂彩窗后那跳躍的華麗光斑:回憶起深山里的阿彭策爾萊納美術館時,你仍能感受到金屬立面外墻帶來的徹骨寒冷,仿佛一觸碰,手指就會和那鋼板粘在起。
一代代建筑大師在瑞士成長起來,他們建造的藝術作品遍布全球。這些建筑的血液里都帶有“瑞士基因”——安靜、舒適、有情感但又克制。
廢物游樂場
“這些都是什么玩意兒?”進入丁格力博物館的你一定會大聲疾呼,“這是一個藝術博物館嗎?我只看到了破爛兒!”這些“破爛兒機械”的主人是讓·丁格力。年僅十二歲的他曾在家門口的小溪邊創造了個“水上車輪”,那些微不足道的鐵皮、玻璃瓶、木頭互相碰撞發出美妙的聲音,丁格力常常和只花狐貍同陶醉于水車的活潑動作、和諧樂音中。
你會在丁格力博物館發現很多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藝術作品”!當你按一下這里,踩一下那里,就能啟動機械的“秘密機關”,機械便開始揮舞手臂、轉動身體,甚至哼出一段不知所云的樂曲。最夸張的是他曾造出一臺“自動繪畫機器”,只要你投幣,“機械手臂”就會進行不規則的動作,來畫出不穩定的線條和圓點,一會兒工夫,一幅抽象畫就完成了。這種突破傳統藝術價值觀的勇氣實在令人驚異。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無休止的 ‘價值’評論毫無用處,沒有這些,價值照樣存在。自由地體驗現在、感受生活,才是美好的和全部的真實!”
富于反叛精神的丁格力絕不孤獨,瑞士戲劇家迪倫馬特很善于諷刺。雖然他自稱“中立主義者”,但他創作的悲喜劇《羅慕路斯大帝》《老婦還鄉》《物理學家》的劇情總是荒誕,人物總是癲狂。在劇場里,你會被劇中人的“調皮搗蛋”逗得捧腹大笑,也會為這群注定失敗的英雄而感到悲哀——面對這個荒誕的世界,他們無力改變,可也決不與之同流合污,而選擇堅定地站在邪惡的對立面。
處在多國交界的瑞士,不會沒有故事。因其在國際上的信譽過人,它的諸多博物館中藏有大量私人借展作品,它還主辦了世界上最大的現代藝術展之一——巴塞爾藝術展;因其追求精致的設計,看似尋常寂寂無聞的街頭家居小店都會給你帶來意外驚喜。當然,來到瑞士的你最不能錯過的還是它的自然風光: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山峰上積雪皚皚.秀美的日內瓦湖水面上波光粼粼,鄉間的谷地農舍星羅棋布,這些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來這兒創作,這里游客不斷,連鳥兒也喜歡在這兒棲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