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我是銅胎掐絲琺瑯,你認識我嗎?人們給我取了個小名叫“景泰藍”,這么說你應該會覺得很熟悉吧?你沒準兒會想到光彩奪目得像太上老君的寶貝紫金紅葫蘆的東西,也許還會想到北京、故宮。沒錯,北京就是我的故鄉,我有很多小伙伴曾在皇宮里生活。不過我敢保證,你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還有一個故鄉——河南!
“寶碗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電爐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這首詩講述了我的出生過程。 當年我們離開首都北京,來到河南定居,實在是迫不得已呀!
話說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宮廷內務府有位名叫王合升的景泰藍匠人為避難逃回老家河南濮(pu)陽。等安定下來后,他就開了間叫“景豐堂”的作坊。很快,他的獨門絕技——掐絲銀胎景泰藍就在當地聲名鵲起,還傳到了北京、天津。你甚至可以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加拿大等國家看到我們的身影。如今這門手藝已傳到第五代傳人——王五奇這里了。
“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我們很金貴呢!但我的主人王五奇可不這么想,既然景泰藍是好東西,那普通老百姓也值得擁有。為此,他踏上了近十年的創新創業的道路。
2012年,王五奇獲“掐絲銀胎熔焊景泰藍”發明專利;2015年,他和珠寶企業合作,將這項專利技術引入生產線,終于成功地把景泰藍工藝與現代化珠寶生產結合起來,將我們帶入了尋常百姓家。
那么,你知道我們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要想把我們做好,得先學繪畫。
“行家看景泰藍,講究‘遠看造型近看花’。這個‘花’就是‘花絲’,要想做好掐絲,首先要學好繪畫,用筆先在紙上畫幾年才能學扎實,不然用鑷子在金屬上‘作畫’就更難了。另外上釉講究多種畫法的綜合運用,色彩搭配也很重要,最后要控制好高溫電爐的溫度,太熱流彩容易變色,太冷色彩燒不開……”這都是王五奇多年的制作經驗。
鄭州龍湖鎮的一棟樓就是我們的“產房”。這里既有艷麗奪目的景泰藍擺件,又有小巧玲瓏的鼻煙壺,還有幾幅端莊肅穆的唐卡……
般來說,我們的生產大體可分為設計、制胎、掐絲、上絲、焊絲、點藍、燒藍、磨藍、拋光等大工序,其中又可細分為一百零八道小工序,你說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容易嗎?
我們生于皇室,如今在無數工匠的努力下,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不是我們的悲哀,而是我們的新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專屬記憶,像我們這樣的“非遺”便值得好好珍藏和傳承——我們已經準備好了,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