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才榮
摘 要:新課改強調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探究能力,問題探究式課堂教學便是能夠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高中 歷史 教學
一、確立探究式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知識的掌握是能力得以發展的基礎,相反,能力得到發展后又能夠利于吸收和掌握知識。確立知識目標首先要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從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來看,其中雖然對學生應在歷史課程學習中獲得哪些知識,但并不具體,是一種總體上的高度概括。教師需要做的是根據自身對課程內容和教材的理解,來明確高中歷史知識中的要點,以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為基礎,對每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剖,以此來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目標。例如,在“美國1787憲法”一課中,課標的要求是“說出美國1787憲法的主要內容及聯邦制的權力結構”并將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進行比較,總結二者的異同點。根據這一標準,教師可以將探究問題設計為:結合聯邦憲法內容,思考美國的憲法是如何體現以權制權的?又是如何平衡利益的?這樣學生在搜集美國1787憲法主要內容的同時,也會有意識地去關注美國聯邦制所體現的三權分立原則。
2、能力目標
確定能力目標要從課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中進行提煉。例如,在“太平天國運動”中,課標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及相關史實”。基于此,再從教材內容中看,教材為學生所呈現的內容顯然比較零散,教師恰好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學生的總結和歸納能力。如“學習思考”中設計了一個問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領導集團在指揮上頻繁犯錯;還有人認為是由于兩方力量懸殊所導致。請談一談你的看法。”此問題既為學生點明了解決方向,也從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的基本素養,提高其對歷史事件的評判能力和歷史辯證思維,在探究和思考該問題的過程中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局限性。
3、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單一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對兩個歷史事件進行比較,還可以閱讀史料來完成對知識的建構等等。總之,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相對應的探究方法,從而準確地把握史實。例如,比較中國的“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理解和熟悉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需要從改革的背景、具體內容、結果及影響等方面來進行比較,在搜集與二者相關歷史材料的過程中,對材料進行理解和分析,體驗相對時空下的兩次不同性質的重大改革,引導學生感受多方位、多視角解決問題的過程。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歷史學科屬于人文學科,其中不乏豐富情感與人文價值,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和概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其從中汲取豐富的人文價值。例如,“羅馬人的法律”這一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就可以設計為:通過學習、探究,認識到羅馬法留給后世的意義是民主與法治的基本原則以及人們對于民主與法治的追求意識,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思維起點——提出問題
1、旁征博引
在高中歷史探究課堂中,問題作為重要的“引子”,它的提出必須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誘發其展開積極且頻繁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需要學生經過一定地思維加工過程才能夠解決,僅通過簡單地搜尋和查找就能夠解決的問題沒有存在的價值。例如,在“日本明治維新”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同樣是內憂外患的大環境,又同樣是重大改革,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會成功,而中國的數次改革卻一一失敗了?類似這種問題相信一定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2、由淺入深
梯度性是問題提出的一個必須要注意的點。如果教師想要讓學生去探究一個問題,但僅憑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不能夠觸及解決問題的關鍵,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分解成為若干個遞進式的小問題,確保每個小問題都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如此一來便能夠在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內容。例如,在“美國1787憲法”中,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說聯邦憲法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恐怕一時摸不著頭緒,如果將其分解成為“聯邦憲法是如何體現以權制權的?”“聯邦憲法是如何緩解中央與地方之間矛盾的?”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3、以新帶舊
以新帶舊指的是當學生所學內容需要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拓展時,教師便可以利用知識的深化點,來設計出學生必須要進行拓展和深化才能夠解決的問題,從而活躍其思維。學生在依靠自身已有認知經驗去解決問題時發現僅依靠目前掌握的知識無法得出一個比較全面且完整的答案,這時的學生便會產生疑惑,這種疑惑便是激發其產生深入探究行為的動力。
4、解析材料
問題設計離不開歷史材料。歷史材料的挑選需要教師從課程標準中的基本要求出發,圍繞具體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知識,來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實際情況進行考察。例如,在“三權分立”是“美國1787憲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選擇這樣一則材料:“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要以權利約束權力。”出自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以此提出問題:美國憲法是如何體現以權制權的呢?
綜上,以問題為導向的高中歷史探究式課堂教學,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滿足學生不同方面的發展需要而服務,這也是歷史教學的目標與追求。
參考文獻:
[1]曾楚清. 高中歷史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 中學歷史教學, 2003(7):51-51.
[2]梁靜燕. 高中歷史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D]. 蘇州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