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琦
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間接知識經驗的主要途徑,閱讀教學歷來占據著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半壁江山。優化閱讀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文化積淀,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文化審美和文化傳承能力。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優化閱讀教學策略,以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魅力的感悟的深化,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策略優化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現階段的學校課程教學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對作為基礎性學科的語文學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語文學科在這一教學性新形勢下不能快速的解決自身的教學問題,順應時代潮流,那么它的學科地位將會岌岌可危。而要想進行語文課程改革,就不能忽視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的閱讀教學。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及時更新理念,構建順應時代潮流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那么這一教學目標究竟該如何實現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1、創設閱讀情境,激活學生情感
閱讀活動是一種主觀性較強的情感參與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要理解文本中字詞和句子的含義,還原文本情境,還要領悟文本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獲得間接的情感體驗。而初中生個人思維能力較弱,要想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全面實現這些教學目標,還需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以情境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們降低文本解讀和情感參與難度。
例如:在《壺口瀑布》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了壺口瀑布景觀視頻。然后,我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瀑布是哪個瀑布嗎?它位于哪里呢?它的成因和特點分別是什么呀?”接著,學生們紛紛結合自身的知識回答了上述問題,并結合視頻內容描述了自己眼中的壺口瀑布,在描述中深化了自身對壺口瀑布的磅礴壯觀的美麗景色的認知,引發了學生對壺口瀑布壯麗景色的贊美與喜愛之情。
隨后,我又問學生們:“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的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品格,那么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黃河的哪些影響深遠的品格呢?”繼而,學生們在對自身觀點的表達中,將對壺口瀑布的直觀感受提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層次,感悟了作者在文本中蘊含的對中華民族氣節的贊美之情。
2、推進小組合作,強化自主探究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校課堂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落實,越來越強調學生在課堂探究過程中的自主性發揮。故要想提升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時代感,我們就不能忽視閱讀課堂中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落實。而要落實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我們不妨以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活動的方式營造自由平等的課堂交流環境,維護學生的在閱讀課堂中的話語權,讓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與爭論中發現真知。
例如:在《蒹葭》一詩的教學過程中,我先播放了音樂《在水一方》,讓學生們在音樂旋律中走進《蒹葭》一詩,理解了《蒹葭》詩的大致含義。接著,我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適宜的知識探究小組,并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探究:
(1)《蒹葭》一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你可以用自己的話講述出來嗎?
(2)在《蒹葭》一詩中,水是作為什么而存在的,它在全詩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
接著,學生們就上述問題展開了討論,最終在對個人想象和推理能力的充分調動中,完成了問題探究任務,在智慧火花的摩擦中發展了深度思維。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推進閱讀探究活動,打破了教師在閱讀課堂中的主題地位,促進了初中生個人潛力的充分挖掘,進而讓其在探究中發現了語文之美。
3、組織主題活動,營造開放課堂
語文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基礎性學科,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僅靠課內知識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故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打破傳統課堂的預設性,營造開放化的主題活動課堂,拓展學生們的語文閱讀空間。
例如: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曾組織了一次以“游記”為主題的語文閱讀活動。
首先,我對學生們說:“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一學期里,我們跟著陶淵明游覽了理想之地‘桃花源’,跟著柳宗元走進了凄清之地‘小石潭’,每個人收獲頗豐,但是人生一直在路上,要想包攬祖國的大好河山,就不能止步不前。故老師組織了這次以‘游記’為主題的閱讀活動,希望你們能跟著先人的步伐,多走多看。”
接著,學生們以自由結組的方式展開了山水游記搜集活動,集小組之力解決了字詞問題,并根據本組的“游覽”情況,繪制了“旅行地圖”,在活動中提升了文言文閱讀能力,提升了文化修養。
綜述,要想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就要深入研究現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形式,積極利用現階段的教學優勢,提升語文閱讀課堂的人文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參考文獻
[1]李曉秋.優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9(19):123.
[2]陳景飄.初中語文教學:創新永遠在路上[J].學周刊,2019(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