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一、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食育”思想
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最古老的傳說開始,一直到歷史文獻記載,都對飲食表現出極度的關切。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曰:“食色,性也。”早在宋元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從以上的記載中,飲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我國古代的賢者們不僅僅是寄“育”于“食”中,他們也重視飲食活動中對美的追求,講究食物的“形”美、“色”美、“味”美、“意”美等。《論語》指出:“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割不正,不食”。在器具上,講究各種紋樣與所盛之食之間美的搭配;在陳設上,講究食物與各種場合的契合,要合乎禮、合乎美。在色彩上,追求美食自身的色香味俱全,不吃顏色不好的菜肴;在味道上講究“五味調和”。
二、幼兒園食育發展
為了培養孩子形成豐富的人生以及擁有生存的能力,提高全體國民的身體和綜合素質,2005年日本正式實施了《食育基本法》,這是世界上規定國民飲食行為的第一部法律。
在我國,食育近幾年開始引起社會關注,上海、背景、浙江、廣西等多個地區在幼兒園中開展了食育研究與試行工作。幼兒園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進步。
幼兒園的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較多的重視自然性和幼兒對生活點滴的體驗,幼兒園的食育更是如此。幼兒園的食育可以與美育、德育等綜合進行,而生活美學恰恰是一個在人們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一門美學學科,它主要研究如何通過各種努力來讓人們的生活品質更高,如何讓人們的生活更舒適,如何讓人們在生產勞動生活中獲得美的感受,是一個在生活中追求美的過程。幼兒園食育是一個可以與美育結合的過程,所以說生活美學可以作為一個隱形的線索,內化于幼兒園食育觀念,外顯于食育的內容、方式等當中,用美的形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與參與度。
三、生活美學在幼兒園食育中的滲透
通過筆者在幼兒園工作的實踐,筆者發現,生活美學在幼兒園食育過程中是有所滲透的,主要表現在飲食美,環境美,人體美和勞動美方面。
(一)飲食美——增加幼兒對“食”的認知情感
民以食為先,食以安為重。食品的“形”、“色”、“味”整體的美可以通過對視覺、味覺的刺激,給食者留下美好記憶。同時教師在日常的生活飲食中滲入營養搭配的概念邏輯,可以讓幼兒體會飯菜搭配對身體帶來的好處,以及合理營養搭配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身體的養護、和諧,是生活美學的一本分,在幼兒園的食育過程中教師們會一點一滴地向幼兒們滲透吃飯與身體養護的關系。
幼兒園里可以滿足幼兒美的心理需求的莫過于飲食的色味調和。食品的形、色是食者對它第一印象的定位,可以激發食者對飯菜的期待和向往,對機體食欲的產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幼兒來說,色彩鮮明的、可愛的食品外形可以吸引幼兒,增加幼兒食欲,食品色味的搭配、調和可以滿足幼兒追求美的心理需求。幼兒園在食譜的制定和飲食制作過程中,不僅會考慮到幼兒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還考慮到幼兒對口味、色彩的喜好,比如胡蘿卜饅頭,這樣既能掩蓋胡蘿卜本身的味道,增加饅頭的營養價值,還能在口感和外觀上更加吸引幼兒。可以讓幼兒在滿足其內心審美需求的情況下,獲得使機體內在和諧發展的養分,感受食物之美,增加幼兒的生活樂趣,有助于提升幼兒在園內進餐的品質。
(二)、環境美——豐富幼兒對美的感受與欣賞
在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缺少不了教師通過環境的作用來影響幼兒,對環境的美化創設,充分利用美的環境創設讀幼兒的美育影響,是現代教師不可或缺的技能。
筆者在工作中觀察時,發現一些關于廚房的活動區裝飾布置會讓幼兒心情愉悅,同時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通過操作把“食物”擺成自己喜歡的造型、對“餐廳”環境的美化,同伴之間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表達他們內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增加幼兒成就美感的獲得。通過看著同伴在自己布置的環境中進餐,享受自己的創作給他人帶來的快樂,幼兒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不斷地對飲食環境的布置與美化過程中,幼兒會慢慢的提升自己生活品味,進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三)、身心美——提升幼兒的風度
人是生活美的主題,也是生活美的創造者,生活美的產生也是為了人更好的生活。所以說,在生活美中,不能忽視人的美,在幼兒園的食育過程中,同樣也是體現出對人之美的關注。
自古以來,人的禮儀舉止是衡量一個人風度,一個地域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在幼兒園的食育中,幼兒進餐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儀態、禮貌等都是教師給予影響的重要部分。在進餐過程中,教師會在幼兒對他人的禮貌與尊重、吃相與坐姿、安靜進餐、桌面衛生整潔的保持等進餐行為禮儀舉止方面開展教育影響。如,強調謝謝為自己分餐的老師,對為自己服務的同伴說謝謝;提醒幼兒,食不言寢不語;吃飯時板凳要坐正,細嚼慢咽“彎腰,低頭,身體向前傾”“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吃的快又好”“桌面、地面、衣服保持干凈”等。
教師對幼兒文明進餐禮儀的教育,可以讓幼兒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慢慢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哪些是符合大眾審美規范的,哪些是不利于自身風度修養的。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慢慢體會自身的儀表、儀禮之美。
(四)、勞動美——升華幼兒的生活實踐
幼兒園中可以利用進餐活動。種植活動及食品制作活動等,讓幼兒參與勞動,體驗生活,同時讓幼兒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進餐時幼兒擔任“值日生”、在餐廳活動區做服務員也能讓幼兒感受到服務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榮譽感,體會到勞動者的價值所在。在班內的活動區如“糖果屋”“點心店”“小吃店”,幼兒通過食物制作的勞動過程,體驗食物變化過程,增加了對食品的認識,同時體驗到服務他人與被服務的生活樂趣,感受生活中勞動之美。
種植園的設立為幼兒體驗勞作提供了物質、空間、場地支持,種植園可以為幼兒提供勞作工具,讓幼兒為花草蔬菜除草、松土、抓蟲、施肥。通過對蔬菜花草的護理,幼兒可以通過勞作來熟悉食物來源、觀察植物生長,到蔬菜成熟時還可以品嘗自己親手種出的青菜,品嘗自己辛勤勞作帶來的成果,同時,通過體驗、感受自己勞作過程的艱辛和蔬菜生長的漫長過程的觀察,增加了幼兒對勞動的尊重,從而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進而增加了對環保、節約理念的理解。
從幼兒園食育開展的內容來看,生活美學的觀念已滲入其中,在食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會考慮到幼兒的心理需求,讓幼兒參與、體驗、感受、欣賞生活之美,關注幼兒對審美的心理需要的滿足。但是具體的活動設計和實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沖突。比如:飲食的造型呈現不美,幼兒園在飲食的安全之美、食物營養搭配等方面比較重視,但對事物外在形態美的表現上有所欠缺。飲食之美,還包括飲食器具之美,但是在幼兒進餐活動中,教師往往不會考慮幼兒布置餐桌等,幼兒園提供的餐具也是統一的不銹鋼餐具,缺乏對餐具的形狀、色彩裝飾。另外,幼兒對勞動美的體驗程度也有待加強,大多數情況下幼兒有參與到種植區的機會,但是時間并不多。同時還有老師在幼兒用餐過程中的消極態度等等。
當下幼兒園食育過程中,一些生活美學元素已經滲入其中,通過飲食之美、環境之美、人的社會與自然之美,以及幼兒的勞動之美,增加幼兒對生活美的感知。總體來看,在幼兒園的食育過程中對飲食的安全之美的主球已成為常態化,但是生活之美在幼兒園食育活動中的綜合性、整體性體現還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