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翠繞
摘 要: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分析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中學生現代詩歌寫作教學的價值,即發展言語能力、訓練創造性思維、建構審美理解、樹立文化自信。再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探索可行性教學策略:讀寫結合,訓練仿寫;轉換改編,嘗試仿寫;創設情境,鼓勵寫作;積累素材,提升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現代詩歌;寫作教學策略
一、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中學生現代詩歌寫作的價值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中學生現代詩歌寫作教學對中學生在發展言語能力,訓練思維,建構審美意識,樹立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新課程改革的基點是“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現代詩歌寫作的獨特價值符合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趨勢。
在詩歌寫作教學中,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可培養語感,發展言語能力;激活想象,訓練創造性思維;喚起審美,建構審美理解;開拓視野,樹立文化自信。
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中學生現代詩歌寫作的教學策略
(一)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讀寫結合,訓練仿寫
讀寫能力是言語能力之一,閱讀是輸入方式,寫作則是一種輸出方式。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通過讀寫結合,訓練仿寫,來深化對詩歌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推動學生的言語能力發展。
在閱讀一定量現代詩歌的基礎上,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趣味性的小詩片段,引導學生通過仿寫進行訓練,激發學生對現代詩的興趣。在不斷的實踐訓練中,學生積累言語經驗,形成自覺的言語意識。
例如余映潮老師在執教《紙船——寄母親》時,提前給出學習任務,即深情地朗誦、細膩地感受、詩意地仿寫,他不斷地讓學生朗誦,進入詩境,感受水一樣柔情的韻味。最后,根據詩的第三節請學生進行仿寫。余老師在旁適時引導:仿寫時要注意分析意象,以及句子之間的關系,借助聯想、想象、排比、比喻、擬人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獨特的情感。余映潮老師點撥性地指導,有利于學生扣題而仿,避免出現拋開文題,只為抒情而表面抒情的現象,降低對詩歌解讀相關知識的困惑。余老師想到學生仿照文本,可能會只局限于寫夢中的思念,于是告訴學生,有多個角度、多個抒情對象可以寫,讓學生自由仿寫,表達他們的真摯感受。后來在學生的分享中,有寫對白血病患者的關懷和愛心,對白衣天使的贊許,對父親的愛,對艾滋病患者的鼓勵,對老師的感恩等等。學生的仿寫包含了詩歌寫作的三個基本要素,分別是飽含情感、抓住意象、恰當修辭。
仿寫訓練,既使學生再次體驗、理解作者的審美藝術構思,也能提高煉字、造句的能力。
(二)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轉換改編,嘗試改寫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思維品質的提升。”[1]基于思維發展與提升上的探索,可通過嘗試改寫,如轉換文體、改編古詩,激活學生的想象,運用聯想想象,重新構思,帶著自己的想法去改寫。
1.轉換文體
因為詩歌語言是最含蓄、凝練的,現代詩歌中意象重往往具有多義性、模糊性,講究“留白”,那么在將其他文體轉變為詩歌時,學生首先需要對最初文本有一定深度上的認識,能把握文意,知曉文章主旨,然后再用詩歌語言描述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思維的有意識參與,需要回顧以前學過的各類知識,需要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本之間進行“轉換”思考,并且要聯想對于生活的觀察和感悟,通過想象,再把自己的感悟、認識轉化為詩。
例如王榮生教授在教《死水》時,課后作業布置的是:閱讀賈平凹的《丑石》,借鑒《死水》的藝術手法和技巧,將其改編成一首詩。表面上看是模仿一首詩來進行改寫,實際上學生在閱讀完《丑石》之后,會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會被丑石的執著頑強所觸動,接著,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模式,思考兩篇課文里的異同,結合詩意化的語言,模仿《死水》的詩歌寫作技法,書寫自己對《丑石》的感悟和認識。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再一次領略詩歌的美,感受詩歌的“三美”,培養了學生的抒情能力,也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2.改編古詩詞
教師善于整合語文課程資源,能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角度轉換,將古典詩詞改編為富有現代氣息的現代詩歌。
例如,董一菲老師將《迢迢牽牛星》與《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相結合,讓學生以《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為仿照,寫一段關于《迢迢牽牛星》的小詩。嘗試改寫有利于促進激活想象,促進學生思維力的發展,提高現代詩歌寫作中的程序性知識運用的能力。
(三)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創設情境,鼓勵寫作
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在仿寫、改寫訓練之后,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時,鼓勵學生運用創造性的詩歌語言,進行自主寫作,關注生活,內省并描繪內心的獨特感受,發散思維,書寫生命的美的詩意。
例如,在執教《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余映潮老師說:“假如生活重新開頭,我們該怎樣對待新的生活。結合你對生活的體會自由寫詩。請以‘假如生活重新開頭’作為第一句,寫一節小詩。”[2]余老師巧妙創設情境,假如生活重新開頭了,我們可以選擇怎么做呢?然后學生分享自己寫的小詩,構思、手法上都比較精妙。余老師給出相應的指導性評價,在激勵學生的同時點明作品的優點,激勵學生的寫作動力。接著再品讀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開頭》,先寫后讀,學生在審美中不斷進行體驗、感知、實踐。而且,學生將審美感受和體驗遷移到寫作中,能動創造,提升了審美創造力。
因此,基于審美鑒賞與創造,教給學生相應的詩歌寫作方法,創設相應情境,激勵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聯系生活,自主寫作。
(四)基于文化傳承與理解——積累素材,提升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在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樹立文化自信。教師可開展各項活動,來引導學生學會積累現代詩歌素材,在浸潤熏陶中提升語文素養,這也是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對現代詩歌寫作教學的基本要求。
例如,在班里開展詩歌意象分類閱讀,如“尋找詩歌中的春天”、“尋找詩歌中的明月”;或者開設“詩人專欄”、“詩歌寫作大賽”等現代詩歌小活動,以及引導學生去了解國內外優秀的現代詩人,開展“名詩推薦”。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積累了對現代詩歌的感性認識,也增加了現代詩歌閱讀容量,拓寬視野,在以讀促寫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活動形式還亟需我們去繼續探索、實踐,讓學生在閱讀積累中,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2]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