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黨的十九大把文化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文化建設成為目前國家建設亟需突破的瓶頸。本文站在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從學生習作內容的轉變出發,論述了學生習作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指明了學生習作可能為文化建設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文化建設、內容轉變、發展史、風物志、文化經緯、靈性寫作、再創造、文化自信。
一、引子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一個地方如果沒有自己文化,就沒有自己的靈魂,如果地方文化失去靈魂,也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本文將從學生習作的角度出發,探討怎樣建設地方文化。
我們或許從未想過:每一篇習作,都是學生滿懷著對師長的虔敬、膜拜著對文化的虔誠,盡心竭力而作。凝結了勞動的辛苦,抒寫著幼小的性靈。雖非嘔心瀝血,卻也飽含一片赤子之心,值得憐憫珍重。
但是當小學生、初中生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記敘文的寫作里面,這些記敘文卻沒有產生任何社會價值。每學期末,語文老師們都將所有堆積如山的作文本和日記本當作廢紙賣掉;每學期始,語文老師們又布置學生們買好新的作文本和日記本……周而復始、年年歲歲。
每每看到這些,深深感到寫作對學生勞動的浪費:在義務教育階段,他們寫作了整整八年,可是八年辛苦的勞動最終都成為廢紙和垃圾——這真是對勞動莫大的否定和浪費,對靈性特別的戲弄和不尊重!每每想起,深深覺得不值。
二、設想
有什么辦法,可以讓這些勞動得到尊重?有什么方式,可以讓這些勞動者得到尊重呢?
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讓這些勞動果實產生社會價值!而怎樣讓學生的習作產生社會價值呢?
那需要轉變寫作內容!
如果記敘文轉變為新聞通訊的寫作,學生的作品經過精心挑選和逐年匯編,將匯集成一部地方社會發展史,記錄一個地方人文變遷和社會發展的軌跡。
如果開展說明文的寫作教學,學生的優秀作品經過選編,將構成一部地方風物志,記錄一個地方獨有的自然山川、風景物產。
轉變習作的內容,一地的社會發展軌跡和風物山河,都將在學生作品中盡展風采。這樣,學生的寫作將不再是毫無價值的勞動浪費,學生的習作將譜寫地方發展史和地方風物志——交織成地方文化建設的經線與緯線,筑牢地方文化自信的根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地方發展史和地方風物志,將譜寫地方文化的繁榮興盛,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目前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文化建設還相對落后,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之間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問題已經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在建設富裕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3】
目前地方經濟建設和地方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已經凸顯出來:比如地方政府想發展旅游業,卻找不到描寫山水風景的文學力作。怎樣補齊地方文化建設的短板,從一名語文教師的角度看,我認為:要轉變習作內容,將寫作教學轉變成為一件有社會價值的事業,直接服務于社區,建設地方文化。
學生優秀的作品匯編還會為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的編纂,提供絕佳的素材來源,從而建設校本教材。
三、再創造
反對的人首先會說:課程中的記敘文寫作教學是語文課程專家們編訂的,是開國以來就長久堅持的傳統教學內容,你有什么資格改變?
我想告訴他們:毛澤東也改寫過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也該寫過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來就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最成功的改寫。正是這成功的改寫筑牢了中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新時代文化自信升騰于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再創造【4】
新時代道路文化再創造堅定了中華民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的再創造,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強,【6】
由此可見,文化也好,制度也好,只有經過不斷的再創造,才會走向自強,走向復興。寫作教學的內容設置也是如此,我們必須在前輩專家的基礎之上,有所創新,才會有所突破。
四、靈性
反對的人還會說:我們有專業人士來做地方文化建設的事業,學生的寫作根本就上不了檔次。
但我認為由專業人士來做的這兩項事業,都不會比寫作教學來做這事業更加成功。
比如由新聞報社來做地方發展史匯編,我們可想而知,新聞系統根本不具備學生那樣廣泛的群眾影響力。試想一下:一份由學生編纂的鄉村報紙,或者社區報紙,會遠比一份由新聞報社發行的報紙,更深受百姓的歡迎。
或者由廣電系統做地方風物志的編纂,廣電的成年人必定缺乏學生的好奇心,而充滿好奇的探索將催生更加精彩紛且呈充滿靈性的地方風物篇。
綜上,廣泛的群眾影響力和豐富的好奇心正是學生獨有的靈性,以這樣的靈性寫作來進行的這兩項地方文化建設事業,將遠遠比專業人士所做的更加成功。
五、結論
因此轉變寫作類型,轉變習作的內容,將記敘文寫作轉變成新聞與說明文寫作,唯有如此,學生的勞動才會不再成為廢紙;唯有如此,學生的習作才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唯有如此,寫作教學才會成就最有意義的地方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重要性的日益凸顯。從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到十七屆六中全會制定“文化強國”戰略部署,到十八大明確“文化強國”,再到十九大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無不彰顯黨對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與關切,充分體現了黨在文化發展問題上具有高度的自覺和遠見卓識。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更新,“文化建設是靈魂”,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顯示了中國社會面對未來長遠發展的新視角和新戰略。【7】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旺盛,文化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位置更加凸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將承擔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8】
抓住文化建設的關鍵機遇,寫作教學設置的轉變將為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承擔地方文化復興的時代使命。我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9】
勞動定經緯,靈性寫山河,當少年人揮灑靈性的文字,用堅持不懈的勞動來鑄造文化的時候,中華民族一定會被推向繁榮與復興。
參考文獻:
1、【1】、【2】、【8】:《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使命與任務》,作者楊永恒,2018年01月15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ww.cpcnews.cn, http://theory.people.com.cn
2、【3】、【7】、【9】:《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理解新時代文化建設》,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張跣,2018年03月14日,中國日報網
3、【4】、【5】、【6】:《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作者:李征,2019年05月24日,中國文明網, www.wenm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