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巍 葛媛
摘 要:我國是世界上的第二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隨著農業經濟和生活水平的發展,我們也逐漸看到,現階段農村農業環境污染嚴重,越來越多駭人聽聞的農業污染事件曝光,這不僅與我們小康社會的理念不符,同時也阻擋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農村環境保護也逐步受到國家的重視,除出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及相關政策外,國家還號召農村經濟建設中應持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理念,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加大環境保護方面投入,擴大技術投資,指導廣大農村人民,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污染治理
一、農村現階段環境問題的分析
(一)農業生產污染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升,農民為了推動農作物增產,使土壤肥沃,大量盲目施用化肥,這不僅造成土壤質量下降,也進一步造成了對水、土壤資源的污染。這些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布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色。從經濟效益來說,農藥化肥對農產品產出率有較大的增長作用,這也是促使農民們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的主要原因。但是,透過這短暫的一時“欣喜”,我們更應看到農藥化肥對土壤板結的危害。化肥中含有大量酸堿元素,土壤累積使用后,這些酸堿元素殘留在土壤里,會致使土壤酸堿度失衡,更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更嚴峻的是,留下來的酸堿金屬元素會通過向下滲透,污染地下水資源,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二)農村生活污染
很多村莊處于無人監管的自然狀態,生活垃圾和畜禽糞便到處都是,污水隨地勢亂流;田間地頭、溝渠河塘到處可見廢棄的塑料制品和其他廢棄物。過去因為物資匱乏,塑料制品和包裝材料丟棄的非常少;而且,過去農藥化肥用得少,提倡用農家自然肥,農作物廢棄物大多用來積肥,沒有亂丟棄的現象;村莊房屋雖然較舊,但地面更干凈、整齊,河渠溝塘,水滿而清澈。這種景象現在卻很難再見到。如今,雖然不少農村到處有新樓房,但整體感覺仍是臟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沒有收集處理,肆意排放。難以見到清澈的河水,很多河塘不是被污染了水發黑,就是被破壞了水干渴,村鎮街道邊的情況尤其嚴重。
(三)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除去以往的破壞生態環境的原因外,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城市向農村環境轉移污染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小散亂污企業在城市沒有生存發展空間,轉向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得污染;二是城市垃圾處理缺口仍然較大,城市垃圾儲存容量告急,必須向外找到傾瀉出口,因此,地廣人稀的農村就成了污染轉移的最佳場所,成為接納超出城市消納能力部分的垃圾的集中地,90%以上的城市垃圾在郊外或農村堆放或填埋。這都給農村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二、解決辦法和提議
(一)整治環境污染,注重環境保護
(1)注重源頭管理,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污染的處理上,堅持做到統籌規劃,科學處理,從源頭杜絕污染問題。對鄉鎮生活垃圾采取“組保潔、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城鄉統籌處理模式,提高垃圾收集覆蓋率和集中處理率,對不具備條件的偏遠鄉鎮生活垃圾采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處理生活污水。以生態創建為載體,有效地推進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
(2)更新固有觀念,科學發展畜禽養殖。集中建設集畜禽飼養、糞便無害化處理和有機肥綜合利用于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養殖場,提高畜禽養殖規模,提高綜合利用效率,實現農村經濟增長和廢物綜合利用雙贏的目標。
(3)推行標本兼治,加強環境污染整治。堅持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結合地方實際,加強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強化鄉鎮企業的監督檢查,鞏固達標排放成果,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嚴密監控,對新建企業實行嚴格的環評審批。整治農村河溝池塘污染,保護村莊現有水源,發揮河溝池塘的自然環境凈化能力。
(二)發展生態農業,堅持科學發展觀
要想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抓住問題的源頭。正如古語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治理農村環境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讓產業和科技相結合,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大力開展綠化工程建設,擴大森林植被面積,增強土壤肥力,以防止農產品的減產。
(2)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將現有的農業技術與新時代的高科技技術結合起來,發展循環經濟。例如可以將家畜的糞便作為農作物的有機肥,這不僅減少了一大污染,而且動物的糞便可以改善土壤地質條件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產量。
(3)加強對廢舊資源的利用。例如,堆積成山的秸稈,若處理不當便很容易造成大氣污染,收集起來可以綜合利用制作成生物質燃料。因此,我們可以創新思維,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環境污染。
(二)完善法律法規,建設生態文明
在現階段,城鎮與農村的生態環境立法方面,明顯存在著農村環境保護立法區域不完善的狀態。對于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嚴重的背景下,相關部門不應忽視農村立法工作的不足之處,畢竟法律法規所帶來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對于生態治理的改善起極大的促進意義。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文明,必須城市立法與農村立法齊頭并進,縮小城鄉差距,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加強知識宣傳,狠抓農業環境管理
農村環境管理能力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1)注重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加強對違法違規破壞環境行為的管理監督,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農民進行科學培訓,培養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
(2)改良被污染的土地資源。對已經污染的土壤區域,可以根據其污染因子選擇針對性的植物進行種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以配備專門的環保設施種植經濟作物。
(3)創新治理角度,重視環保資金投入,帶動農業的產業升級,努力實現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果業的有機結合。
(四)重視種養業與其他產業等有機結合,實現循環發展
作為農村環境污染最主要的源頭,種植業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首先,種植業要實現經濟循環,堅持與畜牧業,林業果業的有機結合,努力打造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保證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各產業的布局規劃盡量科學合理,對于不科學的選址,相關部門應依法督促其搬遷。最后,農業部門應大力的提高科學技術,配備專業的治理設施,相關部門對農民進行產業培訓,對企業進行稅收優惠,以提高其積極性,走綠色發展的道路。
三、結語
治理已經被破壞的農村生態環境以及進一步改善并恢復農村生態系統,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農村環境保護及污染現狀的相關研究來看,最根本的還是要抓住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有機結合農村各項的產業,齊心協力共同治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睿. 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民參與的關聯度[J]. 重慶社會科學, 2017(02):63-71.
[2]張惠遠, 劉煜杰, 張強,等. 關于深化我國“十三五”時期農村環境保護的思考[J]. 環境保護, 2017, 45(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