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梅
去醫院就診,醫生時常會推薦我們做一下CT檢查。CT檢查使用的是X射線,其實與普通拍胸片使用的原理一樣,但是CT是一個斷層成像,大家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把人體分成不同斷面,CT在檢查某一層時,會有一個從線球管發射出來的X射線量,穿透這一層的組織結構后,到對側會有一個探測器去接收剩余的X射線量,有一個入射的能量,有一個出射的能量,這兩組數據傳送到計算機,后臺計算機處理后,就可以得到這一層面內不同的組織結構內X線吸收系數,而這些系數可以認為是一個數字來源,通過數模轉換器這些數字最終會在顯示器上顯示為一組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圖像,也就是最終看到的CT圖像,這就是CT原理。可能有些人聽完會覺得有點拗口,但是因為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術語,所以給大家講起來會稍微有點復雜。CT檢查就像切面包一樣,把人體切成等寬度的切面。由于這個切面肯定是有一定的厚度的,那么如果病灶特別的微小,就有看不清楚或者看不出來的可能。CT是通過X射線穿透人體后的吸收程度不同成像的。所以檢查的時候X射線要穿過我們的身體。X射線是電池波,超過輻射安全劑量對人體是有一定的傷害的。所以短時間內不能頻繁的做X射線的檢查。CT檢查往往等到拿到結果后,時常會擔心片子是不是自己的,或者做了很多次檢查而分不清是什么時間做的,其實仔細找,這些影像片子上這些信息是存在的。只是由于機器的差異可能有少許不同,現在與大家共享一下如何看片子上的基礎信息。
對于CT影像片子,可以分為幾個區,其中部為成像區,成像為X射線照射人體后留下的圖像,對這一區域的解讀應該交給醫生。但是在CT的邊緣還有一些其他數據,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些數據所代表的含義。經過圖像一般分為幾個區,右上為患者及檢查信息,左上為機器及圖片信息,左下為掃描條件,右下為顯示視野。
圖中框里一般會有A、P、L、R等字母,這四個字母代表的含義為方位,分別表示前后左右;在片子左側或者右側的圖像旁中間位置會有一條帶有長度的線段,這是刻度尺比例,1分隔為1CM,可自行對比量病變大小。
在片子的左上方一般會有一些小字,這些小字代表著一些患者的個人信息。最上方一般是患者姓名,大多是漢語拼音的形式,當然也很少一部分的漢字標示;再下一行就是患者年齡、性別及影像檢查號等個人信息,其中大寫字母M為男性,F為女性;接下來的一行號碼是影像登記流水號,告訴患者登記的順序,例如2019031229說明這個患者是2019年3月12號第29個登記的;接下來的一行是圖像編號,一般一次CT檢查的片子不止一張,為了便于區分就會對這些片子進行編號區分,如果片子這一行的數字是3就是說這張片子是這次CT掃描的第3幅圖;往下一行的英文為檢查部位的英文名稱,例如檢查部位為腰椎,就可以用L-spine表示在CT片子的左上角一般會記錄醫院的一些信息和片子拍出的時間等。第一行一般為所做檢查醫院的名稱,一般是醫院名稱的拼音加上醫院英文單詞“Hospital”的形式或者有一部分會直接是XX醫院漢字進行表示;接下來的信息是檢查日期,順序為年月日,例如20190312就是代表這張CT片子是在2019年3月12日完成的;再接下來就是檢查時間,這一數據一般會精確到秒;下一行的一串英文就是進行CT檢查的機器的型號,例如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就是一種CT機的型號;SW的含義是層厚,例如SW4.00毫米的意思就是檢查層厚為4.00mm,一些CT片子還會有其他一些信息。例如:IM為圖像,106/215意為圖中檢查總共215張圖片本片取106張,SE為序列,例如SE:4/7意思是此片為7個序列第4個序列;掃描參數,CT的掃描序列、射線劑量、工作電壓一般都會顯示。例如1.5mm的含義就是層厚是1.5毫米,120KV就是工作電壓為120千伏,140mAs表示電流乘時間。
CT檢查具有很多優點。CT檢查為橫斷面成像,可以經過圖像重建,任意方位顯示組織或器官,對病變顯示更全面,防止遺漏;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對有密度改變的細微病變也能顯示出來,CT增強可以進一步明確病變性質;此外,CT檢查還有無創、成像快等優勢。但是CT檢查的不足也是十分明顯的。CT檢查難以發現密度變化小或無的細小病變或局限于細胞水平的早期病變;運動及金屬易產生偽影,影響診斷;另外CT檢查會產生電離輻射。結合CT檢查的優缺點,患者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疾病通過CT檢查是否合適。例如腳上之類的檢查,醫生一般會建議先做一個CT,在CT看不出問題的時候會讓我們補做一個核磁共振。其實在面對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理解,不能抱怨醫生,畢竟醫生也是人,不是神。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找一個相信的醫院,然后把其他事交給醫生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