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
摘 要:隨著央行現代支付系統的快速發展,國庫會計核算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庫會計核算數據集中系統(以下簡稱TCBS)和國庫信息處理系統(以下簡稱TIPS)的順利上線運行,并實現連接后,逐步實現了國庫業務處理電子化和信息傳輸的網絡化。國庫會計和風險防范日益發展,迫切需要更新監督理念,探索新的監督方式,以提高監督和監督的效率,從而有效防范國庫資金的風險。
關鍵詞:國庫會計核算 國庫事后監督
事后監督作為國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庫資金安全的一個重要內部控制防線,對規范國庫核算操作,提高國庫核算質量,起到重要作用。隨著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央行國庫會計核算體系的不斷變革,新業務、新程序、新制度層出不窮,其核算理念、核算手段、核算方法和核算流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事后監督卻受到業務信息、制度程序、監督手段和監督技能等因素的制約,沒能充分發揮監督和預警作用。如何提高央行國庫事后監督工作迫在眉睫。
一、國庫業務事后監督現狀
國庫事后監督人員根據國庫會計核算的相關規定和管理制度,對每天處理的各種核算業務進行及時、全面、連續的監督,確保國庫會計核算業務的規范性和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合規性。目前國庫會計事后監督依然是以手工核算為主,工作量大且監督范圍依然局限于會計業務處理。監督的內容主要是憑證的要素填寫是否正確,金額的大小寫是否一致,憑證、報表、賬務是否平衡,印章的加蓋是否齊全,賬務數據是否準確等規范化方面的檢查。
二、當前央行基層國庫事后監督工作存在的問題
業務信息不對稱,限制了監督作用的發揮。一是由于上級行新提出的政策法規、核算制度等監督依據無法及時傳達給事后監督部門,事后監督部門取得相關監督依據相對滯后,有些甚至是在監督發現問題時需向核算部門進行索取;二是基層事后監督人員監督信息反饋工作不到位,導致基層央行事后監督工作的真實情況不能及時、真實的被上級行相關部門掌握;三是同級關聯監督人員之間的協調溝通不足,引起事后監督信息資源的傳遞,削弱對新狀況、新問題的應變能力。
(二)監督制度依據不完善,缺乏統一監督操作制度。目前的事后監督制度建設相對落后,現有制度大體屬于指導性意見,其原則性較強,但缺乏統一、具體監督規程和標準,對于國庫集中支付、財稅庫行橫向聯網及電子繳稅等新核算業務的監督實施細則幾乎是空白的,具體監督程序缺乏制度保障。監督力度、標準、范圍和重點都缺乏具體的監督操作指南。個別事后監督人員有以日常操作習慣替代規章制度的習慣,根據核算經驗進行監督,最后形成監督風險和安全風險。
(三)事后監督系統開發相對滯后,導致了監督手段的單一和落后。近年來,隨著TIPS、TCBS、TMIS等三大國庫核心業務系統在線平穩運行,國庫業務全面實現網絡化、集中化、信息化。但每次國庫新業務的出臺和操作系統的改變,都沒有及時考慮設計和推廣與之相匹配的國庫事后監督系統,事后監督部門仍以手工監督方式為主,對憑證的要素、金額、報表、賬務等進行表面及程式化的監督,不能對風險關聯及國庫資金深入、細致、全面地監督檢查,影響了事后監督效能發揮。
(四)風險預警不健全,降低了對監督成果的利用水平。一是對監督對象風險識別不夠,事后監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簡單的復核和校對,問題分析較為淺顯,對風險的揭示深度不夠,質量欠佳,難以有效發揮事后監督對國庫會計核算的動態監測和風險預警作用;二是未建立系統的風險評價模型和預警系統,對國庫核算業務運行的風險分析重點仍體現在差錯型比較,局限于簡單的數據匯總分析及經驗判斷,沒有形成系統的風險分析指標,無法揭示風險變動趨勢和預測潛在的風險。
(五)業務培訓不到位,未注重監督人員的監督技能培養。隨著國庫核算業務的不斷發展和操作系統的頻繁更新,監督人員的核算水平、監督經驗和監督技能已不能完全適應事后監督工作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國庫核算部門在組織新業務培訓時,基層事后監督人員參與較少,導致事后監督人員對新業務的處理方法和操作流程了解不夠,在日常監督中深感棘手;二是從以往上級行組織的培訓來看,培訓的內容主要側重于前臺核算業務操作層面,而涉及新業務的監督內容較少,缺乏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
三、提升國庫事后監督工作有效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一個開放的信息傳導機制,疏通信息溝通渠道。一是建立垂直的業務政策的傳導體系,上級部門的政策法規、核算制度等監督依據能夠及時傳達到下級國庫部門,監督人員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事后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相關改善、解決建議;二是要加強事后監督人員和核算人員的協調、溝通,對監督發現的各類風險應及時告知相關核算人員,核算人員也應及時反饋相關情況,以便監督人員能夠及時重新評估風險,并制定相應的控制目標和監督措施。
(二)完善監督制度體系,統一監督流程和標準。一是實現事后監督制度的制定與核算方式的變化同步,業務核算方式一旦變化,及時出臺相應的事后監督新制度;二是實現事后監督細則的建立與核算業務的更新同步,監督實施細則要緊扣核算業務的變化,要有統一、可行的監督程序和明確的差錯界定標準,真正使事后監督人員在履行監督職責時做到有制度可依。三是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對業務部門的核算質量采取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的辦法,使評價盡可能做到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