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摘要:《思想的眼睛》是布列松的一部攝影論集,收錄了包括著名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在內的多篇文章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肖像照。
關鍵詞:思想:攝影:瞬間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616890
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1908-2004),是20世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他一生中到過世界很多地方,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20世紀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曾拍攝過西班牙內戰、新中國成立、巴黎學生運動、甘地遇刺、柏林墻、埃及沙漠等。他提出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甚廣,同時他也是瑪格南圖片社的創辦者之一。羅丹說過:“那由時間凝固的,終會得到時間的尊重。”
《思想的眼睛》是布列松的一部攝影論集,收錄了包括著名的“決定性瞬間”理論在內的多篇文章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肖像照。本書內容三部分:一、闡釋“決定性瞬間”理論,包括對新聞報道、主題、構圖、技術等的看法。二、回顧自己在蘇聯、中國、古巴等游歷中的所見及拍攝活動。三、與雕塑家、畫家、電影導演、攝影家的友誼及對他們的評價。
中國學者徐忠民表示:“布列松是攝影史上的一座寶庫,他的作品,他的《決定性的瞬間》,是從事攝影特別是新聞攝影工作人的必讀書。”《決定性瞬間》是布列松的攝影理論,同時也是1952年他出版的第一本攝影著作。他說,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當一個事件展現它的意義時,(攝影師)在片刻認識到這一點,同時嚴格地組織形式并準確地將它表達出來。”“對我來講,照相機就是一本速寫簿,一件工具,是獲取直覺的、自發的和令疑問和決心并存的偉大瞬間的工具。一個人為了把世界賦予意義,他就必須能夠與他取景器中的事物靈犀相通。這種方式需要精力集中、頭腦有素、反應敏銳和對幾何結構有良好感覺。簡而言之就是,用樸素的形式來表達。”林路在《攝影思想史》中指出,布列松以不影響客觀對象的思想來拍攝,拍攝時注意人的姿勢與神態的默契,抓取最打動人的瞬間。他認為布列松對現當代攝影最大的貢獻在于他對攝影瞬間獨特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捕捉能力,讓現代攝影對現實的反映,多了一種全新的傳奇。
“攝影,在我的構想中,是一種繪圖一一用直覺立即速寫,沒有機會修改。如果想修正,那也是下一張照片的事了。但生活是流動不止的。有時,有些照片錯過了就無可挽回。你不能告訴別人:“哦,請再笑一次,再做一次剛才的手勢。”
布列松認為,攝影作品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每個攝影師都應深具尊嚴感,都應意識到:無論一幅攝影作品畫面多么輝煌、技術多么到位,如果它遠離了愛,遠離了對人類的理解,遠離了對人類命運的認知,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在攝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為偉大的主題。”他用相機捕捉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或物,從而獲得久違的美與感動。
熱拉爾·馬塞在《最輕便的行囊(代前言)》中寫道:在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的寫作中體現著他的風格一一統一、完整,無論是證明、說明還是題詞,都是簡明扼要的藝術作品,成功的即興之作。這源于他毫厘不差的準確措詞。這傳達了與他在攝影上的主張“決定性瞬間”同樣的感覺。那些密集地出現在字里行間的吉光片羽,沒有任何的冗余、曖昧、糾結,散發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充滿力量與美。
“相機就是我的速寫簿。我的興趣,從來不在于攝影本身,而是它的可能性。忘記自己,就對象瞬間的情緒和畫面之美。為了得到生動的照片,整天我都精神飽滿地在街道里四處游走,毫無顧忌地在街頭到處尋找。我特別希望能夠一下子把握住照片的精髓。在稍縱即逝的現實面前,我們屏住呼吸,把所有的感官結合起來進行拍攝,而圖像的獲取就是巨大的體力和智力上的喜悅。”
“攝影對我來說是在現實中認識線條、塊面和明暗變化的規律,用眼睛勾勒出主體,相機的工作就是將眼睛的決定表現到膠片上。在構圖上講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合理安排視覺元素,在運動中構圖。就技術層面而言,相機是工具,不要過度熱衷與技術;我一直對那些熱衷于攝影技術,流露出無節制追求圖像清晰度的人持有微詞。他們是熱衷于細致、精準呢?還是希望欺騙雙眼感覺自己與現實更近?另外,他們也總是遠離真正的問題,其中一部分人總是借用朦朧的藝術效果掩飾所有故事的細枝末節。”
“拍攝應該讓頭腦、眼睛和心靈處于同一瞄準線上。在新聞攝影過程中,有必要躡手躡腳地接近被攝主體,就把它當作只是一個靜物。腳步要輕,但眼睛要敏銳。不要忙亂,不能打草驚蛇。”“在東方,一位急躁的或匆忙的攝影師會受到嘲笑,如果你看起來從容不迫,即使有人注意到你和你的相機,也會忘記你是一名攝影師。”
“就我個人來說,攝影是一種理解的方式,不能與其他視覺表現方式分離開來。它是一種吶喊、一種釋放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去證明也不是去表明自己的與眾不同。它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有評論家認為布列松的影像具有與塞尚或者倫勃朗的作品類似的復雜性,而其中的美與詩意更是無以倫比。他把真實、運動和生命帶給了攝影,賦予攝影新的生命與靈魂。美國的菲利普·布魯克曼說:“布列松不但改變了攝影,而且改變了我們通過照片觀看世界的方式。”2004年8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法國逝世。總統希拉克說:“法國失去了一位天才攝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師、他是20世紀最具天賦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藝術家之一。”并高度評價卡蒂埃·布列松“作為時代不可缺少的見證人,他用激情去拍攝20世紀,以他博學的目光去記錄人類的活動與文明。”
參考文獻:
[1]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論攝影.中國攝影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