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ESTV制作的科技產品評測視頻,憑借故事化敘事手法,將繁雜的科技原理轉化為生活中的故事,在網絡上擁有廣泛受眾。其創作的故事溝通著科技數據與現實生活,消解了消費者與科技產品之間的距離;碎片化敘事使得受眾對文本進行有限度的重寫,從而重構文本:內部敘事視角與全知敘事視角的聯動構建了“真實”的世界;傳播平臺的開放性,使得受眾同作者共構“中心”。
關鍵詞:敘事特征;評測視頻;故事化敘事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619829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電子科技產品已經成為信息的主要載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科技產品的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伴隨著媒體的高速發展,為了滿足大眾獵奇心、消解消費者與科技產品間的距離,新媒體中涌現出大量科技產品評測視頻,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購買產品前觀看評測視頻,從而做出決策,尤其是TESTV制作的評測視頻,憑借著獨具一格的故事化敘事風格,在網絡上擁有廣泛的受眾。提及科技產品評測視頻,人們首先能想到的是通過技術解讀,了解產品本質。對于科技產品測評類視頻而言,解讀產品技術特點,還原其本質,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操作方式,而TESTV制作的科技產品評測視頻另辟蹊徑,采用故事化敘事手法,將大量的數據、繁雜的科技原理轉化為生活中的故事,更易于受眾接受。就其獨特的故事化敘事特征,值得本文研究。
一、互文性敘事:溝通科技數據和現實生活
TESTV制作的科技產品評測視頻中創作的故事和科技數據與現實世界具有很強的互文性,費斯克認為互文性或文際性可從垂直和水平兩個維度來看待:“水平關系指的是或多或少有明顯聯系的初級文本之間的關系,這些文本通常是沿類別、人物或劇情的水平軸發生聯系。而垂直文際性指的是一個初級文本和直接提到它的不同類別文本之間的關系。這些不同文本也許是次級文本,比如攝影棚的公開性、新聞特寫、批評或者由觀眾產生的第三種文本。這些不同文本是以信件、或者閑聊或交談的方式表達的。”[1]從垂直的維度入手,TESTV視頻互文性具有垂直雙向結構,一方面,連結著其產品的科技數據,另一方面連結著現實生活,故事化敘事消解了二者的距離,相互溝通,連接彼此,拉近了受眾和科技數據的距離,形成了雙向互文結構。
雙向互文結構中,以評測視頻中創作的故事為原點,正方向出發,連接著現實中的生活場景,故事文本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科技以生活化的故事再現,將受眾帶入到其構造的產品使用場景之中,受眾在觀看時,是通過其展現的生活場景,聯系到自身在生活中的經歷,將自身置入到相類似的生活場景之中,從而創造了專屬于受眾自己的文本,將科技融入到受眾自身的生活中;反方向出發,是指評測視頻中創作的故事連接著產品的配置參數、技術特點,這些故事本是通過這些科技數據轉化而來,兩者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互文性,TESTV將冰冷的科技數據、前沿的科技技術轉化為生活化故事,強調了科技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例如,《我的拍照很牛逼華為P30Pro》[值不值得買第333期]中,為了展現華為華為P30Pro信號接收強度優于iphone,以男主角搭乘地鐵上班途中和女友視頻通話的故事展開,在相同的路段,采取平行時空敘事,一個時空的男主角使用iPhone經常卡頓,女友很生氣,而另一個時空的男主角使用華為P30Pro時,視頻通話如絲般順滑,兩人交談甚是歡快,將兩種手機的信號接收數據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展開對比,將那些深奧、晦澀難懂的數據以直觀的生活化故事呈現出來,有助于受眾更加了解這些數據的意義,從而全面的了解產品的特性。換言之,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打破了科技數據與大眾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以故事化雙向互文的方式呈現出科技數據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系,并將其呈現給受眾。
對于科技產品評測視頻而言,這種雙向互文結構,溝通著科技數據和現實生活,既詮釋著晦澀難懂的科技原理,又揭示了科技產品在生活中的運用方式。如一味地解讀科技產品參數,忽略了用戶的接受性,那無非是數據參數的羅列。在TESTV制作的視頻中,人們既能以生活化的故事了解科技,又能感受到科技是如何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不僅將科技生動地展現在受眾面前,而且調動了受眾的熱情和對科技的探索欲望。
二、碎片敘事:受眾重構文本
TESTV制作的科技產品評測視頻,其特征還在于碎片化敘事,每部視頻都是由碎片化的故事與技術解讀拼接而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都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現在網絡上,久而久之,人們形成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而碎片化閱讀不僅僅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更重要的在于人們思維方式的變革,由線性思維方式轉變為輻射式思維方式,從對單一信息的盲目追隨,到現今的全方位洞察世界。正因如此,科技產品評測視頻碎片化敘事更易于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從而擁有廣泛受眾。
例如《2018款iPad真的值得買嗎》【值不值得買第250期】,這一期中,為了展示2018款ipad的新特性,整期由日常工作中碎片化的故事構成,首先,以上班外出的場景來凸顯2018款ipad的便攜性超過其他同類型平板電腦,其次在工作中,要使用平板電腦剪輯視頻,使用2018款ipad配合apple pencil,效率甚至高于臺式電腦,然后在日常處理文稿場景中,使用2018款ipad配合apple pencil,性能和操作與臺式電腦并無明顯差異,甚至編輯方式更加靈活,在制作ppt的過程中,使用2018款ipad制作動畫效果比起臺式電腦容易很多,最后,在室外拍攝工作中,將素材通過WIFI硬盤無線傳輸至ipad中,直接在拍攝過程中剪輯視頻,極大的拓展了ipad使用的場景。在這一期中,都以碎片化的故事夾雜技術解讀構成,看似毫無關系的故事拼接,但其中每個故事都圍繞著產品的技術特點展開,隨之強化了產品的技術特點,這些敘事單元構成了整個文本,也構成了整個科技產品。
在《S/Z》中,羅蘭·巴特認為“因為文字作品的目的不是把讀者變成消費者;而是文本的生產者。…讀者被迫進入一種懶情狀態,他成了不及物的。簡言之,他是嚴肅的。與可寫性的文本相反,它們的價值是一種反價值,是否定性、反應性的價值,能讀而不能寫,這就是可讀性(lisible)。[2]正如巴特對“可寫性”與“可讀性”的論述,受眾在觀看時,每個敘事單元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這種不可逆性的文本因素,使得每個獨立的碎片化敘事單元可視為可讀性文本。而由于個體化的差異,受眾對每個碎片敘事的參與程度不同,源于這種可逆性的文本因素,敘事單元之間產生了滑動,從而受眾成了最終文本的生產者。碎片化的敘事方式構成了文本的部分可讀、部分可寫,這種有限度的重寫正是碎片化敘事的魅力,正是由于碎片化的敘事方式營造了一種開放式的閱讀空間,受眾才可自由的組合、拼接,獲取文本真正的意義。
三、敘事視角:內部視角與全知視角的聯動主流科技評測視頻通常從畫外音的敘述呈現整個作品,“畫外音即敘事視點,這種視角被稱為全知視角,對于全方位的敘述對象具有優勢。而主體性視角即內部視角,是一種民間視角,指通過故事內部的角色和身份來講述,強調主人公的理解、情感和認知。”[3]在兩種不同的敘事視角聯動中,受眾才構建了最終的文本。
《看什么療效買就對了Sony IOOOXM3》【值不值得買第281期】故事中的男主角談到了Sony 1000XM3與上一代產品看起來外觀幾乎一致,對索尼公司很是不滿,而畫外音以全知視角展開,介紹了新一代的相關數據,如擁有更加輕巧的重量,被完全包裹的頭梁,更大的耳罩空間,將類皮革材質換為親膚材質等等,糾正了男主角的錯誤,以第一人稱直觀的感受結合客觀的數據對比,形成了一個鮮活的科技產品形象。《Apple三件套體驗蘋果全家桶》【值不值得買第266期】,通過故事中男主角的視角,凸顯敘事主題。男主角看到一個可愛的女孩子,直接去加微信不好意思,而她恰好在用iphone,男主角通過隔空投送,給女孩他的微信二維碼,促成一對姻緣。通過男主角的視角,凸顯出apple系列產品中隔空推送的易用性,在加上畫外音全知視角的技術解讀,受眾可以形成一個清晰,直觀的產品認知。男主角內部視角在視頻中出現的頻率并不高,但如果缺少這部分,那么就會成為冷冰冰數據堆疊的報表,而非是一個鮮活的科技產品。
法國結構主義敘述學家托多羅夫認為“視點問題具有頭等重要性確是事實。在文學方面,我們所要研究的從來不是原始的事實或事件,而是以某種方式被描寫出來的事實或事件。從兩個不同的視點觀察同一個事實就會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事實。”[4]全知視角是以全知的角度敘事,內部視角是以內部的角度敘事,不同的敘事視角起著不同的敘事功能,兩種敘事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一邊是理性客觀的數據分析,另一邊是使用產品時實際感受,形成了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對立的關系,而其產品形象就夾雜在這種結構之間,由受眾去構建。
四、主體凝聚:受眾同作者共構“中心”
在西方哲學中,“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后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恒不變,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5]在傳統影像作品中,作者被視為“中心”,意義的根源。而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如何有效地對付和創造性地控制文藝復興時的技術。他說明中世紀非集中化議會的復興如何拯救了英國,使之免受中央集權制的壟斷,而歐洲大陸卻被中央集權制攫住了。麥克盧漢認為:本世紀電能的內向爆炸不能用外向爆炸或擴展去對付,但是它可以用非集中化和眾多小型中心的靈活性來對付。[6]正如麥克盧漢提出的“泛中心”,視頻彈幕的興起,網絡上的視頻作者已不占有絕對主導權,受眾參與敘事的過程,以彈幕的形式出現在視頻中,形成開放型互動的敘事文本,作者與受眾同時成為小型的“中心”,形成一種“泛中心”結構。
普通受眾對于科技產品評測視頻的專業技術解讀普遍接受度不高,TESTV將其科技原理以故事化再現,再將受眾在彈幕中不同看法結合起來,例如《2018新iPad Pro真的值得買嗎?》【值不值得買第291期】,在這一期中,受眾對其視頻中的故事合理性展開了質疑,18新iPad Pro是否像在視頻中在辦公場景中表現乏力,是否具有生產力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發彈幕說“對于繪畫人來說生產力還是可以的”“就一個文件管理器直接給iOS判死刑”“有可以支持ipad的U盤,下個app存取文件很方便”,視頻下方也引發了大量評論,置頂評論ID: MACVSOG:“所以總的來說,跟其他行業一樣,我想除了畫畫,這玩意根本不具備生產力,主要原因是文件管理困難,與其他設備的交互困難,設備穩定性差。”ID“錢龍講創業”:“看文件文檔,效果拔群。能直接在上面寫寫畫畫的感覺是很棒的。我考SAT的時候用以前的iPad做過題,但是屏幕顯得有點小,必須放大一部題才能看清。先在做LSAT的題,在iPad Pro上,不用再單獨放大一部分了。下了幾個專門為iPad Pro優化的游戲,感覺不錯。瀏覽網頁,新聞。非常過癮。大帶來的好處就是信息量大,文字不那么拘束。當然,我的使用體驗很主觀。沒什么參數,隨便說說值得不值得,見仁見智了(=·ω=)·”
彈幕與評論留言只有在作者發布視頻之后形成,我們可將之稱為“敘事的延續”,“作者的敘事”與“敘事的延續”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泛中心”結構。19世紀的演化生物學家T.H.赫胥黎(T H Huxley)的“無限猴子定律”,認為“如果你拿無限多臺打字機,給無限多只猴子,最后總會有只猴子能打出一篇大師杰作——一部莎士比亞的劇作、一則柏拉圖的哲學對話錄,或者一篇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經濟學論文”[7]雖然“無限多只猴子擁有無限多技術”的理論很像一個數學玩笑,可在現代網絡世界中,這個卻變得越來越接近事實。在彈幕視頻中,不止每個受眾還包括作者都類似于無限多只猴子的化身,他們都在試圖尋找“中心”,而當無限多只猴子的想法同時出現在彈幕與評論之中,在這種互動之中逐漸顯現出“中心”。TESTV將本集的的彈幕和評論融入到下集片頭中,作者主動與受眾形成聯結,形成了“敘事的再延續”,對其“中心”展開新一輪的探索。
結語
科技產品評測視頻不論是其敘事的互文性,還是故事情節的碎片化,或是敘事視角的多重聯動等,都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思維方式產生重大的變革的現象。在后現代語境下,科技產品評測視頻拋棄了傳統的技術解讀、技術分析的羅列展現,從嚴肅的敘事風格轉向了個性的故事化敘事方式,使人們從晦澀難懂的技術數據中得到了解放。然而,當下的一切事物都深受商品邏輯的影響,資本控制著文化,科技產品評測視頻更是資本逐獵的對象,其本質在于促進商品的消費,營造更加貼近生活的消費場景,促使人們滿足在商品帶來的服務中,正如居伊·德波所描述的“景觀社會”,商品成了“景觀”,而評測視頻將商品再度“景觀”化,形成了雙重“景觀”,使人們在評測視頻與現實商品之間獲得自身的認知。在一部敘事作品中,意義所代表的有兩個世界,一是作者創造的世界;二是‘真實’世界,而當一部作品被人閱讀時,此時還會有讀者創造的感知世界,形成了三個世界,在此三重世界中,作者與讀者互動中,“真實”世界逐漸凝聚。當人們沉溺于文本中與作者互動時,愈發凸顯主體自我意識,不斷與作者的意識碰撞,找尋“真實”的世界,由此種種,在這種開放型文本的環境下,激起了人們認識探索世界的激情。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著;祁阿紅,張鯤譯.電視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56
[2](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s/z.3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曹隴華,馬昊瑩.2006-2010年歷史文化紀錄片敘事特征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11,29 (02):153-160.
[4]托多羅夫:《文學作品分析》,見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第6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5]武世花,任曉霏,解構主義翻譯觀初探[J].鎮江高專學報,2009,22 (03):30-32.
[6](加)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7]Andrew Keen.你在看誰的部落格?[M].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2008:19
作者簡介:張若松(1994--),男,甘肅靜寧人,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