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文菲

以銀幕、屏幕放映為目的,以視覺、聽覺為觀賞對象提供的藝術表達中,影視成為現代藝術的綜合形式。自19世紀末第一部電影的產生到如今,影視產業的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形成一個永遠望不到邊際的巨大影視素材寶庫。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影視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得到了空前長足的發展。
中國影視產業已經走上更加成熟、規范、專業的發展道路。不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網生品,近年的共通趨勢就是注重需求產品的頭部化、精品化。
影視藝術創作的核心,是各個創作環節有序開展的紐帶,其主觀能動性體現在對影視藝術創作的整體把控上。其承載的價值觀念、故事蘊含、生活哲理,很大程度上是藝術本身內外認知的呈現。塑造怎樣的人物、構建怎樣的情節、蘊含怎樣的意義,這一系列問題貫穿在整個藝術創作過程中,成為不斷被強調和詮釋的重點。由此看來,藝術創作的根本不只是要創新。
藝術是載,體創作是靈魂。兩者的關系如何處理、個中的分寸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考量著影視人是否有一顆文化心。做到文化自覺,才會弘揚文化。反之必然在逐利沖動下拋棄操守、突破底線,即便一時熱鬧,留下的只能是一堆糟粕。故此藝術創作無論如何前衛,也必須始終承載著社會責任。如果失去了人文精神,必然墮落為一種膚淺的感情消費。影視是歷史的縮影,代表一種藝術形式的成就,也表達了人對于社會、國家、自然的認知。影視作品用藝術形式吸引觀眾,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只是商品,更是一門心靈藝術。不僅能給觀眾帶來清晰的觀賞效果,更能給觀眾帶來人生能量、感染身心,從精神上、情感上起到潛移默化的帶動作用。
現在歷史正劇大多空有其表,情節嚴重不符合史實。歷史劇在我國熒屏上長盛不衰,可見大眾對歷史的熱愛,然而歷史劇中的歷史正在逐漸演變,甚至不見一點歷史的痕跡。歷史劇因“歷史”二字所背負的責任,遠比一般題材的影視作品要沉重得多。要回歸本來面目,發揮其本來功用,需要觀眾的強烈呼吁和國家廣電部門的嚴格審批。
從而全產業也應該更加注重現實主義,不刻意改變生活邏輯用幻想粉飾現實,不隨意浮夸常識規則用荒唐違背現實。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表現手法,更是一部優秀作品的核心價值。作為一面旗幟的現實主義,不是僅僅局限于現實題材,而是關注影視的社會效益,在影視產業的方方面面承擔著社會責任。
如今的影視產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社會責任的承擔上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影視產業由于其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和經濟值,使“社會責任”成為其無法繞過的命題。正在影視產業凸顯的今天,提出其要有社會責任正是與時俱進。影視人也就是精神食糧的創造者,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自己的使命。
我們要塑造積極正面的影視人形象,必須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真切關注社會時事,順著社會現實的脈絡尋找有共鳴、有深度的故事。作為影視人,我們共同的使命是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