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原有的健身方式,這促使著廣場舞的火熱開展,與此同時,人們也更加注重居住環境,以防免被廣場舞所擾。筆者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考察法研究關于社區廣場舞的擾民現象,并通過走訪調查,拍攝,深入了解困擾原因,剖析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社區廣場舞的發展和開展現狀。其次,調查分析廣場舞的價值功能,健身健心功能,社會價值功能。最后提出了緩解社區廣場舞“擾民”現象的相關建議。以期促進健身廣場舞健康發展,參與者與受擾者兩方和諧共融。
關鍵詞:社區;廣場舞:擾民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628836
前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身體健康,同時也不在滿足于原有的健身方式,這促使著廣場舞的火熱開展,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居民也更加注重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然而,由于受廣場舞人數眾多,場地較少,以及目前廣場舞的舞者多數是附近社區的居民,因此,多數會選擇離家近的場地進行此項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附近其他居民產生了影響,時間越久,矛盾越重。
“十二五”綱要規劃提出國家的發展戰略,明確指出要以“民生”為熱點,關注群眾的體育娛樂休閑生活,倡導將全民健身作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手段。廣場健身舞作為全民健身計劃實踐的載體,在推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進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1 社區廣場舞的相關研究現狀
1.1社區廣場舞起源的研究
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步提高,廣場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廣場舞起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再經過不斷的演進廣場舞日趨規范和成熟,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有美國、瑞士、日本等美洲、歐洲、亞洲國家的體育舞蹈選手來我國的較發達、較開放的大城市來講學,這也是國外較為正統的體育舞蹈傳入我國大陸,因此促進著我國廣場舞事業的發展。廣場舞是一項可以提高廣大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包括協調性、靈活性、幅度、力度、耐力、平衡能力的運動項目,由于社區廣場舞無論是在基本舞步還是套路組合中都對舞者有著嚴格身體姿態和身體素質的要求。因此,科學規范的進行廣場舞訓練有助于提高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特別是對廣大中老年人的身體柔韌性,速度爆發力,持久耐力,反應靈敏性等方面有著較好的作用。社區廣場舞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泛開展,不僅豐富了居民群眾日常休閑娛樂方式,也提高了人們的身體素質、陶冶了情操,促進人們精神生活的多元發展。社區廣場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帶著人們的火熱激情融入到大街小巷,形成了一種新興的全民健身運動項目。
1.2 社區廣場舞開展現狀研究
廣場舞除具有健身性、娛樂性、還有全民性、普適性,是一種集運動、音樂、舞蹈為一體的健身運動項目。目前,我國現階段社區廣場舞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廣場舞音樂對周邊居民的噪音污染、場地規劃不合理、舞蹈的內容缺乏規范性、舞蹈老師缺乏專業性、練習人口過于密集、練習時長無法合理把握等問題。
2 社區廣場舞的分類及特點研究
2.1 社區廣場舞分類缺乏統一性、全面性
社區廣場舞是一項融合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熱情的體育運動項目。在經濟、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舞蹈毫無疑問成為了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目前,關于廣場舞的分類就五花八門:體育舞蹈廣場舞、民族廣場舞、工具類(扇子、帽子、)廣場舞、公園類廣場舞、武術類廣場舞等,至今沒有統一的分類方式。也有廣場舞專家將廣場舞分為,即興廣場舞,成套廣場舞;也有專家分為民間性質廣場舞,原生態廣場舞;還有按照社交舞的廣場舞進行分類有慢三、慢四、快三、快四、吉特巴、倫巴、探戈等。
2.2社區廣場舞特點多樣化,缺乏專業性
根據實地走訪調查大量的廣場舞基地發現,對于廣場舞的特點也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廣場舞有健身性的,有抒情性的,也有按人數分類的有單人的、雙人的、集體的。由于廣場舞的美感需要在一定音樂調節下進行舞動,沒有音樂就沒有舞蹈,缺少音樂的舞蹈是沒有靈魂的,因此,廣場舞依靠高分貝的音樂“占領”接頭小巷、社區公園。目前,在我國健身廣場舞方面的專家有王廣成老師,在交誼舞廣場舞方面有吳東方教授、韋廣忠教授等他們帶領著一批舞蹈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撐起了中國舞蹈的半邊天。但是,在社區廣場舞規范的方面,社交舞廣場舞的專家、健身性廣場舞的專家、民族性廣場舞的專家等并未對其形成專業性、統一性的指導意見。
3.社區廣場舞管理機制的價值功能研究
3.1 社區廣場舞的社會價值功能
社區廣場舞是人們在社區、廣場等場合進行人與人之間溝通感情、加強交流、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之一。廣場舞通常是指生活在同一個小區或者附近小區的居民自發的在一個比較平坦、開闊的場地進行至少三人的舞蹈,他們在或抒情或勁爆或動感音樂伴奏下翩翩起舞,在這里人們進行著互動、交流,擺脫封閉的鋼筋混凝土進行溝通,舞場中一片欣欣向榮,舞者間密切配合,增強凝聚力,陶冶情操,促進著精神文明、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建設。社區廣場舞的最初目的是好的,是為了促進社會價值功能的實。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社區廣場舞的社會價值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在舞者與附近居民之間產生了不和諧的因素,出現了廣場舞擾民現象的現象。對此,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此問題,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促使社區廣場舞的社會價值功能發揮到最大化,使社會廣場舞與社區居民的沖突盡量避免或者是最小化。促使未來社區廣場舞管理機制健全發展。從實際雙向的利益為出發點,建立健全社區廣場舞規范化的管理和運營方式,促進社區廣場舞的社會價值功能實現,達到廣場舞者和周邊社區居民的和諧相處。
3.2社區廣場舞健心價值功能
社區廣場舞分為參與者與旁觀者,其二者都在社區廣場舞下得到了健心的效果,進行社區廣場舞的舞者在音樂的伴奏下或腳步輕輕或偏偏起舞將自己是思想感情抒發在舞步中,來達到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效果,在旁觀者也就是圍觀的欣賞者進行音樂的欣賞舞蹈的欣賞,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同樣也達到了社區廣場舞的健心功能。這是社區廣場舞的新的“春天”,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和諧向上的蓬勃場面。
社區廣場舞其自身有著豐富的健心功能,在距離較遠的地方可以欣賞到舞曲所帶來的賞心的功效,在較近的地方可以在視覺上欣賞舞者優美的舞姿、柔軟的身段,起到了社區廣場舞健心的價值功能。但是,如果舞者在鍛煉時音樂的聲音過大相反沒有起到相應的健心功能而是造成了舞者損害身心的效果。
4 社區廣場舞管理機制的整治方案
4.1 整治的指導思想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以兩會精神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對于社區廣場舞加強在場地、音量、等方面全方位的機制監管,在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上,保障環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廣場舞進一步的順利開展,以兩會的精神為指導,實習文藝繁榮,為社會主義服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全民健身工作的實施,落實和諧社會的建設,將社區廣場舞落實為居民自治,政府協調良好互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4.2整治的范圍及內容
對于城市公共場所進行擴大用地,尤其是公共廣場、公園等進行面積的擴大,對于社區廣場舞進行合理的布局,選擇盡可能的下風向且背窗的位置建設廣場,對于廣場舞者的運動時間進行嚴格的規定,禁止在夜間21點30分后進行,禁止在高考期間進行舞蹈鍛煉等。在社區居民和廣場舞者之間的“公約”,積極引導公民向著文明市民的方向發展。
根據廣大群眾日益發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廣場舞手冊,指導群眾在音樂、場地、服裝、動作等方面合理運用廣場舞。對于社區居民進行積極的正能量的廣場舞的正面宣傳,促使社區住戶投入到廣場舞中,實現廣場舞者和社區住戶的共贏發展。
4.3強化“健康廣場舞”宣傳,摒棄“自私”健身觀念
加強宣傳,強化社區居民的雷鋒精神、奉獻精神、摒棄自私的健身觀念,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輿論環境,當地新聞媒體要加強正面報道,對于“和諧廣場舞”進行積極的宣傳,對于新媒體同樣也要采取積極的報道,例如建立“和諧廣場舞”的微信公眾號,成立社區聯絡微信群QQ群,社區LED屏幕等聯系溝通的網絡平臺將廣場舞與社區居民的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在廣場舞者和社區居民之間積極宣傳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利他精神,拋棄自私的健身觀念和自私的社區住戶觀念,多為他人著想多換位思考。在社區舞者間有著舞蹈的進步,和個人音樂的欣賞以及自身的身體鍛煉,但不能一味只顧著自己陶醉于巨大的音樂聲響中,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拋棄這種自私的廣場舞觀念。
4.4政府健全政策管理機制
社區廣場舞的規范化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監管,首先要加強立法,在廣場舞擾民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切實保障社區住戶的利益。其次,建立健全社區廣場舞和社區住戶之間的監督機制,以兩會精神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對于社區廣場舞加強在場地、音量、等方面全方位的機制監管,在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上,保障環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廣場舞進一步的順利開展,對于嚴重擾亂社區住戶的廣場舞者要做到執法必嚴,惡意尋釁滋事挑起社區居民和廣場舞之間矛盾的要嚴懲,切實維護社會和諧將社區廣場舞落實為居民自治,政府協調良好互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各個基層組織一社區居委會要做到上層政府關于社區廣場舞意見的落實與執行,各級政府與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堅決抵制不良的社區廣場舞風氣蔓延。
5結論
對于社區廣場舞的參與者來說功能有健身功能和健心功能: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擾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首先是參與社區廣場舞舞者播放音樂音量過大(2)參與者對于舞蹈場地的選擇不合理(3)當地社區基礎布局不完善等原因。
6建議
首先,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其次,加強政府的監管,對于社區廣場舞“擾民”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切實保障社區住戶的利益。再次,建立健全社區廣場舞和社區住戶之間的監督機制,以兩會精神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對于社區廣場舞加強在場地、音量、等方面全方位的機制監管。同時應加強宣傳,強化社區居民的雷鋒精神、奉獻精神、摒棄自私的健身觀念,形成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輿論環境,當地新聞媒體要加強正面報道,對于“和諧廣場舞”進行積極的宣傳,對于新媒體同樣也要采取積極的報道。最后是個別細節的具體落實,對于社區廣場舞進行合理的布局,選擇盡可能的下風向且背窗的位置建設廣場,對于廣場舞者的運動時間進行嚴格的規定等。
參考文獻
[1]蘭紅瓊,從全民健身的角度談社區健身舞蹈的開展——以成都市社區健身舞蹈的開
展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5 (28).
[2]肖麗.大眾健身操對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促進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2 (28).
[3]牟頂紅.廣場健身舞研究現狀綜述與趨勢展望[J].科技風,2010 (24).
[4]袁繼芳,陳建國,從廣場舞擾民看城市體育休閑公共空間的缺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 (9).
[5]陳橋.社區體育運動開展中權利沖突的法律調整——從廣場舞糾紛切入.體育與科學.2015 (1).
[6]在美國跳廣場舞:噪音擾民可被抓[EB/OL].網易新聞.2013-08-08.
[7]陳立國.在全民健身中推行輕體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 (1):107-108.
[8]蘇靜,張秋芬,王茜,健身全民化與休閑體育資源交互耦合的理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0 (9):58-60.
[9]馬尚奎,全民健身視角下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 (2):182.
吳冬穎(1993. 12-)女,漢族,湖北十堰,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