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華
【案例背景】
在參加我市優質課團隊賽課活動10天的時間里,擔任磨課手的我對大班科學活動《蜘蛛網的啟示》的磨課歷程有很深的感觸。擇取本次教學活動原因有:1.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動物正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親密伙伴,在孩子心目中,動物世界有趣而又神秘,而蜘蛛和蜘蛛織網這一現象在幼兒生活中很常見,也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2.有助于幼兒經驗的拓展。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根據蜘蛛網的特點和啟示,聯系到生活中的各種網狀物品,再延伸擴展到其它動物的仿生現象,以此使幼兒在生活經驗層面上獲得有關仿生現象的感知印象。
【案例描述】
一、摸索嘗試——定重點
只有具體實施后,才能確定教學活動設計是否可行。因而,對活動的主要內容進行定位后,馬上進行了第一次試教,試教后主要發現以下問題:1.缺乏貫穿整個活動的情境創設;2.操作探索過程的作用未體現;3.對網狀物品作用概括不清楚,不簡潔。
第一次試教后,我再次深入分析了《綱要》中科學領域的教育精神,研討后認為: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應該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情境化的環境,使幼兒在情境化的環境中寬松、主動地探索學習。
根據《綱要》精神和針對出現的問題,尋找出了以下改進措施:
1.以“幫助蜘蛛媽媽”為情境貫穿整個活動。
認識蜘蛛媽媽織的網一一由蜘蛛網聯系到生活中的網狀物品一一幫助蜘蛛媽媽“用網分物”。使幼兒在情境化的學習環境中愉快自主地參與到活動中。
2.層層遞進,主動交流、分享。在幫助蜘蛛媽媽一一“用網分物”重點環節,設置問題,逐步增加難度,引導幼兒三次探索。
3.概括網狀物品的作用。在幼兒觀看了解了各種網狀物品的作用和應用后,教師用課件簡單概括網狀物品的作用:過濾、透氣、保護。使幼兒更加直觀、明了地加深對網狀物品的作用的了解。
二、修改后的嘗試——拓展經驗
經過研討修改,我就緊鑼密鼓地進行了第二次的試教,活動重點部分得到了圓滿解決,但又出現了以下問題:1.目標定位不夠嚴謹;2.經驗拓展不夠;3.課件不夠精細,對幼兒干擾太大;4.上課教師和現場點評教師如何才能更加清楚地發現活動中的問題,上課教師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學現場?
所謂“旁觀者清”,通過互相觀摩能夠更加清楚地發現問題,從而尋找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1.把目標進行重新組合整改,修改為:
(1)知道蜘蛛網與生活中網狀物品的關系,了解網狀物品的特點。(2)通過操作,探索網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
2.聯系主題,拓展經驗,增加第四環節。
3.對課件進行整改,讓課件更好地服務于活動。如“蜘蛛媽媽”從頭開始織網;針對過濾、透氣、保護三大作用對網狀物品的圖片進行篩選;挑選三種動物(鳥、鴨子和螳螂)的仿生現象。
4.采用一課多研一一兩位教師一起上課,互相觀摩的方式,讓參賽教師更加清楚地發現活動中的問題,使上課教師能夠更好地把握教學現場。
三、修改后的再次嘗試——一課多研互相觀摩
采用一課多研的方式,進行了第三次試教,發現以下問題:1.提問的有效性:2.教師語言不夠嚴謹,有些語言歸納不夠;3.目標2“通過操作,知道網眼的大小不同,用途也不同。”定位太大。
提問的有效性能夠有利于幼兒主動、有效地學習;科學活動要求教師的語言表述更加嚴謹、簡潔,讓幼兒科學、輕松地獲得知識。針對以上問題,研討后尋找出了以下改進措施:
1.將問題進行篩選、修改:刪除“剛才蜘蛛媽媽是怎么織網的?”和“織出來的網是什么樣的?”;將“蜘蛛媽媽為什么要織網呢?這個網有什么用?”整合成一個問題:蜘蛛媽媽織網有什么用?
2.科學概括歸納性語句,提高語言的嚴謹性。
3.將目標2改成“通過操作,初步掌握網狀物品的過濾方法。”
四、定稿后的演習——磨細節
在經過前三次的打磨和改進之后,這次試教下來,讓我大大的驚喜:重難點能較好地克服了,教師駕馭教材和課堂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一些細節處理還不夠到位。俗話說:細節是決定活動成敗的關鍵,于是我從每環節匯總提出細節問題,再次潤色。
1.操作材料的選擇。
“用網分物”操作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操作作用的達成與否與材料的投放有很大關系。在前兩次的試教中,我們發現有些孩子會將米灑出去,而且米較難分出來,因此,我們將每組操作材料中減少米的投入量,同時,準備較大的臉盆,,這樣能夠比較好的避免幼兒將米等食物灑到地上。
2.其它細節
如:幼兒操作時用不用桌子?教師對一分鐘操作時間的把握?教師的坐姿、動作等我們都進行了仔細考慮。
【案例反思】
1.“說”和“做”相互統一,相互促進。這里的“說”是指教學活動的設計,“做”既教學活動的實施。所謂“夢想總是美好的”,最初我們總是憑借自身的已有經驗設計教學活動,然而只有通過實際的教學,才能驗證設計內容可行與否。
2.在情境化的教學環境中自由探索。科學活動中的很多問題和結果都要求幼兒通過親身探索去發現、獲得,然而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若結合情境化的教學環境不僅能提高幼兒的探索興趣,還能為他們創造另一種心靈體驗的機會。
3.引導幼兒整理、提升零散的知識、經驗。幼兒是好學的,然而幼兒缺乏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因而教師要充分體現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幼兒概括歸納已有知識和經驗。在活動中,在了解“網狀物品的作用”時,幼兒都能說出建筑的防護網、幼兒園的網狀圍欄、電扇上的安全網等的實際作用,教師再幫助幼兒歸納概括它們的作用:保護。
經過十天的努力付出,最后所展示的活動真的是一場演奏會,盡管還有生澀,但包含了我們辛勤的汗水。盡管不是特別完美,但其中的快樂和成長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