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甜甜
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外貿發展穩中向好。在新形勢下,如何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更好帶動經濟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闡述了中國外貿發展所處的背景,并從各個角度分析了出口貿易結構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出口貿易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出口 貿易結構
一、外貿背景
1.1國際市場需求疲弱
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投資活動低迷,對能源資源、中間產品、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振,使得投資品國際貿易增長顯著放緩。2013年至2015年,美國企業設備投資年均增長5.5%,比2009年至2011年平均增速低9.3個百分點。在經濟低增長的環境下,發達國家消費者信心不足,耐用品消費增長有限;新興經濟體增速總體放緩,拖累居民收入增長,需求不振使得消費品國際貿易缺乏增長動能。
1.2外貿傳統競爭優勢繼續弱化
中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正處于“青黃不接”階段,產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頭擠壓”。一方面,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2016年前8個月,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和日本進口市場份額比2015年同期分別下降1.4和2.6個百分點,而同期越南產品在美、日進口市場份額分別上升0.7和1.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領域以互補為主的關系將發展為互補與競爭并存關系,尤其新興產業發展將面臨發達國家更嚴苛的遏制。
1.3貿易摩擦加劇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對中國貿易負面影響加大。中國已成為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對象,2017年,根據統計,我國產品共遭遇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75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55起、反補貼13起、保障措施7起,涉案金額總計110億美元。與2016年相比,案件的數量和金額分別下降了37%和23%。我國仍然是全球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中國的鋼鐵、鋁業和光伏等領域成為遭受國外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嚴重影響相關行業出口。
二、出口貿易結構
2.1 出口商品結構
初級產品占比5%,產成品占比95%,且比重從2007年-2016年未有改變。在初級產品出口中,食品及活動物為主(占比超過一半,2016年時達到最高為58%),其次為非食用原料和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占比30%左右。兩者占初級產品出口的百分之八十多。在產成品出口中,機械及運輸設備占比較大,大約50%,其次為雜項(27%左右),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18%),化學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6%左右),未分類的產品忽略不計。
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據產成品出口的55%左右,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據了45%左右。機電產品的出口占據了我國出口的半壁江山,但是其中的高新技術產品并未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主導產品。出口機電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部件以進口居多,出口高新技術產品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少,使得我國出口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量多質少”,在國際競爭中沒有明顯優勢。很多企業只是將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沒有根本變化。
2.2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占比從2007年的50.61% 下降至2011年的44.01%,再到2014年的38%,2017年的34%。一般貿易方式出口在逐年上升,且占比很大。這表明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由加工貿易為主向一般貿易方式轉變,呈逐漸改善趨勢。
2.3貿易主體
外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額的比重由 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再到2014年的43%,2017年的44%。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著民營企業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國對外貿易主體逐漸趨散化,但外商投資企業依然在我國出口中占據主體地位.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對外貿易呈現以下特點:出口商品結構穩定,工業制成品占主導地位,且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以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占一定比重;由于附加值低,國際市場需求彈性小等原因,初級產品已喪失國際競爭力;從其他方面來看,貿易方式有所改善,貿易主體集中化程度下降,出口國別市場呈多元化發展態勢。
三、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建議
3.1加快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
加快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勞動密集型產品質量、檔次和技術含量,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利用資本市場大力支持傳統產業收購兼并。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貿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原始創新。鼓勵企業以進口、境外并購、國際招標、招才引智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促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國內企業通過自建、合資、合作等方式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鼓勵跨國公司和境外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行業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制訂,大力推動我國標準國際化,支持通信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在海外推廣應用。
3.2加快培育外貿品牌
研究建立出口品牌統計制度。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推動有條件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建立品牌推廣中心,推介擁有核心技術的品牌產品。鼓勵企業創立品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收購品牌,大力培育區域性、行業性品牌。支持企業開展商標和專利的國外注冊保護,開展海外維權。采取多種方式,加大中國品牌海外推介力度。
3.3加快提高出口產品質量
積極采用國際先進質量標準,建立國際認可的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鼓勵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質量檢驗。推動出口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與重點出口市場檢驗體系和證書互認。加強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完善出口產品質量檢測公共平臺,支持出口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出口農產品質量提升工作,加大對外技術質量磋商談判力度,穩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嚴厲打擊出口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
參考文獻
[1]竺彩華. 打造外貿競爭新優勢[N]. 國際商報,2019-09-27(K11).
[2]高學瑩. 河北省優化出口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研究[D].河北大學,2019.
[3]郭凱,任儒.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及優化建議研究——基于1995-2017年季度數據[J].東岳論叢,2018,39(05):148-157.
[4]謝秀珍.優化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4):33-41.
[5]苗長青,張滿林.中國出口貿易結構的特征及優化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4,30(02):45-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