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道凱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黨組書記、省委教育工委書記。
教育現代化發展由注重達標考核向更加注重特色品牌轉變
指標引領、達標考核是江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礎環節。沒有指標要求和考核要求,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就缺少制度約束和剛性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地基就不穩固。但是,指標引領、達標考核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一政府主體的管理體制,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初級階段。目前,江蘇教育步入了新時代,江蘇教育現代化也已經進入了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任務的新階段。
教育現代化是針對教育的一個“化”的過程。具體來說,教育現代化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育逐漸向現代社會轉變和融入的過程,其本質就是教育“現代性”和“時代性”的生長和體現。教育現代化不僅僅指器物層面、硬件保障的現代化,還指制度設計、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現代化。它不再僅僅側重于對“硬性指標”的考核,相反,應關注到反映人才培養的特色彰顯、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等“柔性指標”的實現。概括來說,注重特色品牌建設的教育現代化應是自下而上的多主體參與、多中心凸顯的建設模式,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高級階段。
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特色就是生命,品牌代表形象。因此,推動全省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在抓達標示范、保基本、守底線、統一要求上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另一方面,更要加強特色品牌建設,以特色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力、影響力。在基本條件、基本規格、統一要求得到總體滿足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彰顯特色和打造品牌,這正是推進江蘇教育現代化更加突出的重要任務。
比如,作為全國校園足球試點城市,江蘇省海門市有50多所足球特色校,并構建了“幼兒園抓游戲、義務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選修”的校園足球發展模式,把課堂教學作為足球普及的抓手。海門市青少年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活動覆蓋全市學校。營區除進行日常教學、強化訓練、分級比賽外,還選聘國內外高水平教練擔任營區教練指導員。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校內足球班級聯賽、年級挑戰賽;各教育管理集團有足球聯賽;教育局會舉辦集團挑戰賽、市級總決賽。形成“班級—年級—集團—全市”的四級聯賽體系,每年有2.5萬學生參加1000多場校內足球班級聯賽,近3000人參加近400場集團校園足球總決賽,100多支球隊1000多人參加海門市校園足球總決賽。據海門市教育局負責人介紹,現在,足球不再是學業的障礙,兩者形成了良性互動。海門校園足球發展的成功經驗,不僅讓海門市成為校園足球教育的特色城市,也給海門市的教育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
發展取向由注重學校建設向更加注重師生成長轉變
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學生需要成長,教師也需要發展,所以,要把建立互相學習成長的新型師生關系作為重中之重。
筆者認為,推進教育現代化,既要張揚學生個性,促進每個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也要發展教師特長,尊重理解教師,嚴管厚愛教師,讓每個教師都有干事創業、立德樹人的激情和動力。與此同時,建立健全以學生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通過科學化、個性化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的多層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發展方向,開闊他們的眼界,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努力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近年來,江蘇圍繞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這個中心任務,著力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教師教育創新行動、推進教師隊伍均衡發展、深化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教師隊伍建設這份答卷。以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為例,自2009年實施以來,該工程累計遴選了200名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鼓勵培養對象在教育教學中探索研究,研究教育思想,涌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教育專家。
我們要堅決扭轉不科學的人才評價導向,根據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積極探索富有特色和符合規律的辦學之路,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建設專業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立健全以學生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通過科學化、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多元化、系統化的評價方式,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努力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育人格局。
發展評價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注重人民滿意轉變
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評價教育工作的最高標準,這既是黨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也是教育本質所決定的。筆者認為,“提高水平”和“人民滿意”既緊密相連,又相互區別,提高水平是人民滿意的前提基礎,人民滿意是提高水平的目標追求。低水平的教育絕不可能是人民滿意的教育,但“高水平”的教育并不意味著人民一定滿意,關鍵在于教育評價導向,即是否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如果一所學校的高升學率是通過非正常手段、通過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換取的,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教育,也不值得提倡和鼓勵。
目前,江蘇教育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已進入從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向更高水平邁進的轉折時期。我們必須轉變發展評價導向,更加突出人民滿意,始終站穩人民立場,把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問題,使教育更有溫度,服務更為貼心。
筆者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著重介紹當地持續致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創新做法。南通從重新配置優質教育資源開始,通過擴張式搬遷、戰略性重組、增量式改革等方式,拓展優質教育資源,真正把好學校“送”到百姓家門口。同時,把名校當種子,通過聯合辦學、組建教育集團等方式,推動名校與普通學校、農村學校和新建學校結對,并設定每年教師流動比例不得低于15%的硬杠杠,均衡優質教師資源,讓名校的特色傳統和管理經驗在更多學校開花結果,各層次學校在動態發展中實現高位均衡。名校遍地開花,使南通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地級市——所有小學、初中全部按施教區就近入學,真正實現“零擇校”,老百姓“家門口上名校”的夢想真正照進了現實。
江蘇教育歷來重視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為推動江蘇高校科教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2018年江蘇省教育廳還牽頭與產業部門共同組織“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對話對接系列活動”,相繼舉辦了“文化產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等主題的系列活動,江蘇教育界與產業界共同發力,逐步形成對話對接的長效機制。
這種產教之間的對話對接活動有效推動高校科教融合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化,促進了江蘇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構建了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平臺,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統籌、整合、開放、共享;建立了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機制,進一步發揮高等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另外從政策上,我們還建立了“江蘇高校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發布制度,引導高校主動對接江蘇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未來,在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江蘇教育將繼續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破解教育基本矛盾為重要抓手,把全面發展、優質發展、多樣特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而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更加富有成效地推進全省教育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