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波

【摘要】目的? 研究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和效果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2017年我院心血管呼吸內科收治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內科傳統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操作熟練度、綜合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發生風險事件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操作熟練度、綜合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同時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護理風險管理;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護理;效果
心血管呼吸內科是醫院重要的科室,所以患者發生護理風險的概率相比其他科室更大,無論是患者自身的病情,還是精密儀器的操作,都會給護理工作帶來較大的風險。護理風險管理能有效控制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保證患者與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功能率,對醫院的服務印象具有重要意義[1]。現回顧性分析了我院400例患者的護理過程,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017年我院心血管呼吸內科收治的4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00例。男228例,女172例;年齡52-83歲,平均(69.5±4.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病種比較上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內科傳統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對形同不方便的患者為其增加護欄,并將銳器、暖瓶等危險物品放在離患者遠的位置,防止發生墜床、燙傷等意外事故;保證室內和走廊地面的干燥,衛生間內準備防滑墊,防止患者摔傷;定期對患者的病床、輪椅等物品進行檢查。②患者治療時由于用藥復雜,通常需要使用多種途徑進行用藥,護理人員在給患者用藥時一定要強化三查七對工作,并對不同顏色的輸液卡片進行標志,避免因配伍不當造成的事故發生。③強化與患者之前的溝通,降低和消除患者的不安,給予患者信心,讓其積極的面對疾病;定時對患者的受壓部位進行按摩,翻身并叩背,幫助患者更好的進行咳嗽。④保持患者的房間通風,促進空氣流通,并將室內的物品保持整齊。⑤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并從中挑選優秀的護理人員帶教新來的護理人員,提高新來護理人員的相關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護理質量。⑥安全用氧,確保“防堵塞、防火、防熱、防油”,注意中心管道吸氧裝置的終端必須要和流量表緊密的連接,防止意外彈出對患者造成傷害。⑦根據患者的動脈血氣分析結果選擇適宜的流量進行吸氧,并調整呼吸機的參數。⑧強化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對于痰液粘稠的患者給予拍背、翻身、霧化吸入等,并鼓勵患者多飲水;若患者出現咯血、痰多但不易咳出者,于床旁痰吸引,保持呼吸道的暢通。
1.3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風險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操作熟練度、綜合滿意度與護理質量評分[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運動與智力發育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風險事件的幾率以1%低于對照組10%;觀察組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熟練度以99%顯高于對照組92.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綜合滿意度與護理質量評分均顯著告訴對照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護理風險是在護理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的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不良后果,護理風險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均會存在。隨著近年來空氣質量的惡化,導致呼吸內科患者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其中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支氣管擴張、哮喘、慢性肺阻塞和呼吸衰竭等,呼吸內科主要以高齡患者為主,病情較重,且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護理工作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所以對心血管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更要高度重視[3]。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內科傳統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風險管理,并將“以人為本”融入到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盡量要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并有效解決問題。護理工作主要以心細、親切、周到的工作態度來對待患者,讓患者感覺到安心、舒心、放心。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同時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何麗霞.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4,16(10): 260-260,261.
[2]王桂玲.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7): 262-263.
[3]關薇.基于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 3(4):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