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紅
摘 要:從4月1日起允許生產、生活性特殊服務業的一般納稅人按照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應納稅額稅收優惠政策是 促進企業發展、推進實質性減稅降負的相關政策舉措之一。怎樣正確把握和準確處理此項特殊稅收政策的相關涉稅事項以及怎樣規范地進行相關財務會計核算實務操作處理,是目前稅企雙方都非常關注的兩個重要問題。對此,本文在厘清相關稅收政策規定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財稅處理方法供參考。
關鍵詞:加計抵減 據實計提 限額抵減
一、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稅收業務處理及操作方法
(一)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適用的判斷
按照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規定,納稅人能否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這項特殊優惠政策,主要是“三看”:
一看經營業務范圍。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的范圍按照(財稅[2016]36號)文關于《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中所規定的郵政服務、電信服務、現代服務、生活服務(以下稱“四項服務”)。因此要看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業務活動是否符合上述規定的“四項服務”范圍,只有提供“四項服務”的納稅人才能享受。
二看納稅人性質。按照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只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才能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即使提供“四項服務”取得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比重超過規定比例的小規模納稅人也不能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
三看經營業務量比重。按照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只有“四項服務”經營銷售額占企業全部經營業務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才可享受。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納稅人兼營“四項服務”中多項的,按經營“四項服務”多項的合計銷售額合并計算比重;納稅人確定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后,當年內不再調整,以后年度是否適用需根據上年度銷售額占比從新計算確定。
(二)加計抵減額的具體計算
增值稅加計抵減額計算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同時還會關系到國家和納稅人的合法利益,執行中稍有不慎就會給納稅人帶來風險。因此,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在計算提取增值稅加計抵減額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只有“當期”可抵扣的進項稅額才能計提加計抵減額;
(2)企業當期因特殊原因記入“待認證進項稅額”“待抵扣進項稅額”以及按規定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
(3)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不適用加計抵減政策,因此,其對應的進項稅額也不能計提加計抵減額;對于出口與內銷無法區分的進項稅額,按照當期出口貨物、勞務、發生跨境應稅行為的銷售額占當期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計算確定不得抵扣的進項稅額。
(4)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只能在2019年4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這期間才能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政策執行到期后不再計提,其結余的加計抵減額也要停止抵減。
按照上述相關規定,現舉例說明增值稅加計抵減額的計算與調整問題。
【例如】某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企業,符合適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2019年相關月份發生的涉稅業務如下:A、4月購進貨物、服務等取得經認證并作為當期進項稅額處理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進項稅額200萬元;取得因特殊原因待認證并記人“待認證進項稅額”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進項稅額為100萬元。B、5月未購進相關貨物、服務或勞務,本月將4月取得并記入“待認證進項稅額”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進項稅額為100萬元經認證并作為了當期進項稅額處理。C、6月份未購進相關貨物、服務或勞務,但經清查將企業用于職工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所對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10萬元作為“進項稅額轉出”處理。
企業相關月份應計提和調整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情況如下
(1)四月可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200萬元×10%=20萬元
(2)五月可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0萬元×10%=10萬元
(3)六月當期因進項稅額轉出而應調減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萬元×10%=1萬元
(三)加計抵減額的具體抵減方法
按照目前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政策規定,符合增值稅加計抵減的納稅人實行“據實計提、限額抵減”政策。即按照企業當期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依10%全額計提增值稅加計抵減額并在當期的應納稅額的限額內抵減。因此,企業當期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并不一定能在當期全額得到抵減,具體分為三種情況處理:A、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小于或等于零的,當期可抵減的加計抵減額應全部結轉下期抵減;B、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大于當期累計可抵減的加計抵減額的,其累計可抵減的加計抵減額可全額從抵減前的應納稅額中抵減;C、抵減前的應納稅額大于零且小于當期累計可抵減的加計抵減額的,以當期應納稅額減至零為限,未抵減完的加計抵減額應結轉下期繼續抵減。
接本文上例資料,該企業2019年4月份確認的銷項稅額為180萬元,上期留抵稅額為30萬元;5月份確認的銷項稅額為80萬元;6月份確認的銷項稅額為120萬元。則企業相關月份加計抵減額的抵減情況如下
(1)該企業4月份的應納增值稅稅額=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額=180-200-30=-50萬元。由于企業本期無應納稅額,因此,本期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20萬元結轉下期抵減。
(2)該企業5月份的應納增值稅稅額=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額=80-100-50=-70萬元。由于企業本期仍然無應納稅額,因此,本期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萬元和上期計提的待抵減20萬元繼續結轉下期抵減。
(3)該企業6月份因用于職工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所對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作“進項稅額轉出”10萬元,企業本期應相應調減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萬元(10×10%)。至本期末,企業賬記待抵減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累計余額為29萬元(10+20-1)。企業本月應納增值稅稅額=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額+進項稅額轉出額=120-0-70+10=60萬元。
由于本期増值稅應納稅額為60萬元,大于截止本期末累計待抵減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因此,截止本期末累計待抵減的増值稅加計抵減額30萬元可全額在本期增值稅應納稅額中抵減。
企業本期按照一般計稅方法計算的應納増值稅額減去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后,應當申報繳納的增值稅稅額=60萬元-30萬元=30萬元。
二、增值稅加計抵減相關財務會計處理辦法
按照相關政策要求,符合增值稅加計抵減的納稅人應單獨核算增值稅加計抵減額的計提、抵減、調減、結余等變動情況。目前由于増值稅加計抵減新政出臺不久,企業在財務會計核算上怎樣規范處理也還沒有具體的配套規定,加之,增值稅加計抵減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并不是企業常規經營活動產生的利益,而是因國家特殊的稅收優恵政策給企業帶來的額外收益,可以說類似于政府補貼收人。有鑒于此,為了充分、清晰反應納稅人增值稅加計抵減額的計提、抵減、調減、結余等變動情況,納稅人應當増設“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科目并與“其他收益”等相關科目進行系統核算。
仍依本文上述舉例資料為例來具體說明財務核算處理方法。
(一)企業四月份當期可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200萬元×10%=20萬元。其財務會計核算處理是: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 20萬元
貸:其他收益? ? ? ? ? ? ? ? 20萬元
由于企業本期無應納稅額,因此,本期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20萬元結轉下期抵減。
(二)企業五月份當期可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0萬元×10%=10萬元。其財務會計核算處理是:
借: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 ? 10萬元
貸:其他收益? ? ? ? ? ? ? ? ? ?10萬元
由于企業本期仍然無應納稅額,因此,本期計提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萬元和上期計提待抵減的20萬元繼續結轉下期抵減。
(三)企業六月份當期因進項稅額轉出而應調減增值稅加計抵減額=10萬元×10%=1萬元。其財務會計核算處理是:
借:其他收益? ? ? ? ? ? ? ? ? ? ? ? ?1萬元
貸: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 ? ?1萬元
截止本期末,企業“應交稅費—增值稅加計抵減”科目累計待抵減余額為29萬元。由于企業本期按照一般計稅方法計算的增值稅應納稅額為60萬元,大于截止本期末累計待抵減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因此,企業截止本期末累計待抵減的增值稅加計抵減額29萬元可全額抵減本期應納稅額。其財務會計核算處理是: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增值稅加計抵減? 29萬元
貸:應交稅費一增值稅加計抵減? ? ? ? ? 29萬元
(四)企業六月份應申報繳納本期應交增值稅31萬元并作相應財務會計處理: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已交增值稅? ? ? 31萬元
貸:銀行存款? ? ? ? ? ? ? ? ? ? ? ? ? ?31萬元